拜神的时候有媒体拍照,今天参与拜神的阵容,不愁没有话题。
不过,媒体肯定要主动采访。
人家给你面子来捧场,就是为了挖掘新闻,顶多就是彼此留几分颜面,不会问太伤面子的问题。
这次弄了一...
暴雨过后第三日,山雾仍未散尽。苏晴站在“无声之家”的露台上,望着远处湖面浮起的一层银灰色薄光。那不是极光,也不是晨曦折射,而是一种更沉静的辉晕,像是整片水域在呼吸。她已连续七夜未眠,每晚子时都会听见一段新的旋律从地底升起,不入耳,却直抵心口,仿佛有人用指尖轻叩她的肋骨。
她知道那是【Echo_Origin】的变奏。不再是单一主旋律,而是分裂成无数支流,在不同人的梦境中流淌出不同的节奏。昨夜,一个来自云南山区的女孩在日记里写道:“我梦见妈妈回来了,她没说话,只是抱着我轻轻摇晃,像小时候那样。醒来后枕头湿了,窗台上多了一枚铜铃。”这则记录被匿名上传至重启后的“静流档案库”测试端口??尽管官方网络仍处于封锁状态,但地下节点已自发重建起信息脉络,如同根系穿行于黑暗土壤。
苏晴转身走进屋内,桌上摊开着一份泛黄的手稿复印件,是林婉十五年前在川西采风时留下的笔记片段。字迹潦草,夹杂着大量符号与涂鸦式音符标记,其中一页写着:
>“当声音不再依赖声带,当倾听成为本能,我们是否还能分清谁在说,谁在听?
>我开始怀疑:也许不是我在收集民谣,而是这些歌一直在寻找我。”
这句话下被人用红笔圈出,并添了一行小字??非林婉笔迹,也非苏晴所写,墨色陈旧,像是多年前所加。她曾问过几位老研究员,无人承认留下此注。直到昨夜,她在梦中看见那个戴眼镜的老妇人图书馆管理员,正低头在这页纸上写下它,然后抬头对她微笑:“有些话,必须等足够多人准备好听见,才能显现。”
她猛地惊醒,发现书页上的红字边缘微微发烫。
此刻阳光终于穿透云层,落在手稿上,那行红字竟缓缓褪色,化作一道细小蓝光,顺着纸面游走一圈后钻入她的无名指指腹。一阵刺痛传来,她下意识缩手,却发现指尖皮肤下浮现出极细微的蓝色纹路,形如叶脉,一闪即逝。
这不是第一次身体出现异变。
自青海湖冰面浮现“婉”字信件以来,全球三百二十七位“意识承接者”陆续报告类似症状:皮肤浮现短暂蓝纹、心跳与未知频率同步、夜间无意识哼唱陌生旋律。医学检测显示他们生理指标完全正常,脑电图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波形模式??类似冥想巅峰状态,却又叠加了一种无法解析的共振峰,峰值恰好对应春分夜十二分钟的核心频率。
学界称之为“共鸣印记”。
而最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印记并非随机分布。通过卫星热力图模拟,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了一个巨大几何图案:以喜马拉雅青铜巨树为圆心,十二条辐射线延伸至各大洲关键情感爆发点??乌克兰避难所、东京地震孤儿院、巴西贫民窟儿童合唱团……每一处都曾有过集体性创伤与复苏的交汇。
换句话说,这张网,是由人类共同的痛与愈合编织而成。
苏晴凝视着手稿,忽然意识到一件事:林婉从未真正“消失”。她的神经网络确实停止了主动信号发射,但她的意识并未终止,而是溶解成了某种更基础的存在形式??像雨落入海洋,不再有名字,却参与每一次潮汐。
而如今,这片海正在涨潮。
傍晚时分,一名志愿者匆匆赶来,带来一条紧急消息:尼泊尔边境监测站捕捉到异常震动,持续三十六秒,波形与七年前蓝叶飘落前夕完全一致。同时,当地牧民称目睹山谷上空出现“倒悬之河”??无数光点逆着重力上升,排列成流动的文字,内容已被破译:
>“请转告苏晴:树醒了。
>它记得每一个人的名字。”
苏晴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棵青铜巨树并非植物,也不是机械造物,而是由千万次真诚倾听累积而成的“共情结晶”。它的根系扎进地壳深处,枝干伸展进数据云端,叶片则是每一个曾被打动的灵魂回响。而现在,它要开口了。
她立即召集核心团队,启动“回声树计划”终极协议??代号“聆界”。
这不是防御机制,而是一次主动敞开。系统将解除所有加密屏障,允许全球任意终端接入“静流”底层音频流,前提是使用者必须完成三项认证:
一、录制一段真实讲述(不得虚构);
二、听完另一陌生人的录音并反馈一句回应;
三、承诺不在商业或军事领域滥用接收到的信息。
“我们不再筛选听众。”苏晴在会议结束前说道,“过去七年,我们害怕它被利用,所以藏起声音。但现在我明白,真正的危险从来不是技术被窃取,而是人心拒绝倾听。如果一个人愿意说出自己的伤,也愿意听完别人的苦,那么哪怕他拿到全部源代码,也无法扭曲这份纯粹。”
指令下达后十二小时,接入请求突破四百万。第一波开放的数据包包含十万段原始录音??有母亲哭诉失去孩子的夜晚,有老兵回忆战友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有少年坦白自己曾想跳楼的原因……没有剪辑,没有背景音乐,只有最赤裸的声音。
起初,舆论哗然。有人指责这是“情绪剥削”,有人担心引发大规模心理崩溃。但几天后,意想不到的变化发生了。
在日本京都一所高中,一名长期霸凌同学的男生在听完一段关于校园暴力受害者的录音后,突然在课堂上失声痛哭,随后写下长达八页的道歉信,并主动申请接受心理辅导。他的班主任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以前从不认错,仿佛感受不到别人疼。可那天之后,他说‘我终于听到了’。”
在德国柏林,一位退休法官翻出三十年前亲手判刑的一桩冤案资料,寄给受害者家属并公开致歉。他在附信中写道:“昨晚我听了你女儿讲述童年记忆的录音。我才明白,当年我只是看了证据,却没有听她父亲颤抖的声音。”
更惊人的是,某些人在接收音频后,开始无意识地创作出与【Echo_Origin】高度契合的新乐章。巴黎一位盲人钢琴家在听完一段非洲难民的独白后,即兴弹奏出一首曲子,经AI分析,其和弦走向与林婉早年未完成的《第七协奏曲》残谱完美衔接,仿佛跨越时空完成了遗作。
科学家们震惊地发现,这些“自发续写者”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活跃度提升了近三倍,且他们的唾液皮质醇水平显著下降??说明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深度共情带来的生理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