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会议中心。
陈贵良刚刚下车走入会场,周鸿玮就快步迎上来:“我刚收到消息,今年的移动互联网大会,腾讯要推出手机管家3.0。”
“是吗?”陈贵良随口说道。
周鸿玮问:“合作不?鸿蒙手...
雨声在车窗上划出细密的纹路,像谁用指尖一笔笔描摹着未完成的地图。许风吟把那张《未寄出的信》专辑最后一轨导完,耳机里还残留着那个六岁女孩怯生生的尾音:“……再打我一次。”他摘下耳机,手指停在播放键上,久久没有抬起。
张老师从后座递来一条毛毯,“别着凉。”她的声音很轻,仿佛怕惊扰了什么。赵医生靠在副驾闭目养神,手里却仍攥着那块“向阳而居”的木牌,指节微微发白。
车子正驶向湖南怀化的通道侗族自治县,下一个站点是一所建在悬崖边的教学点??当地人称它为“云上学堂”。据说那里一年有二百多天被云雾笼罩,孩子们上学要攀三道藤梯,踩七段石阶,最窄处仅容半只脚。可每年九月,总有一串小身影准时出现在山脊线上,背着书包,像一群逆风飞行的雏鸟。
“你说,他们为什么非得去?”张老师忽然开口,眼睛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明明可以下山读书,哪怕进城打工也好过这样提心吊胆地爬藤梯。”
“因为那是他们的家。”许风吟低声说,“离开,就意味着承认失败。而这些孩子,连失败都不被允许定义。”
沉默蔓延开来。只有雨刷规律地摆动,一下,又一下,像是某种无声的计数。
傍晚时分抵达目的地。云中学堂果然如传闻中悬于半空,整栋校舍是用杉木和青石垒成的吊脚楼,屋檐低矮,门框上挂着一串风铃,竟是用废弃的药瓶和铁片串成的。校长是个四十几岁的侗族妇女,姓潘,大家都叫她潘姐。她迎出来时披着蓑衣,裤脚沾满泥浆。
“今天刚送一个娃回家。”她说,“他奶奶病了,家里没人做饭。这会儿雪还没化透,路滑得很。”
“雪?”赵医生惊讶,“现在都四月了。”
“这儿春天来得晚。”潘姐笑了笑,“去年有个孩子摔下去过,幸好挂在树上。从那以后,我们规定下雨下雪停课,可家长还是坚持送来。他们说,只要老师还在教,孩子就不能停下学。”
当晚,他们在教室搭了行军床。夜里,许风吟听见屋顶传来细微的滴水声,还有远处隐约的咳嗽。凌晨三点,他起身查看,发现一年级的小岩蜷缩在角落的课桌下,盖着一件大人的旧外套。
“你怎么不睡觉?”他蹲下来问。
男孩摇头,眼神警惕。直到许风吟掏出蜡笔和纸,轻轻推过去,他才迟疑地接过,在纸上画了一棵树,树下站着两个人,一个高,一个矮,中间用一条线连着。然后他又撕掉那条线,重新画了一遍,这次两人之间隔了一座山。
许风吟没说话,只是把画收进铁盒,放在向秋兰的录音笔旁边。
第二天清晨,雾气弥漫,整个山谷像浸泡在牛奶里。他们开始布置“声音角落”,这一次,许风吟决定不再局限于木盒与镜子,而是引入“回声墙”??一面由废旧黑板拼接而成的墙面,孩子们可以用粉笔写下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话,写完可擦去,也可留下。
起初无人靠近。直到中午,一个小女孩踮起脚尖,在墙上写了三个字:
>“我想妈。”
粉笔太短,最后一个“妈”字歪斜欲坠。她盯着看了很久,终于鼓起勇气补了一横,让那个字站稳了。
下午,潘姐带来一个消息:五年级的龙桃明天要退学了。她父亲在广东工地受伤,家里急需人手种田养猪。她才十二岁,但已经能背五十斤柴走十里山路。
“她成绩很好。”潘姐声音沙哑,“全县统考排前三。她说她不恨爸爸,只是不想忘记怎么写字。”
当天晚上,许风吟召集所有孩子围坐在火塘边,提议举行一场“名字与歌谣之夜”??每个人不仅要说出自己的名字,还要唱一句属于自己的歌,无论会不会调,无论有没有词。
起初一片寂静。然后,一年级的小岩突然站起来,走到墙边,捡起半截粉笔,在“我想妈”下面添了一句:
>“我也想爸,但他们都说我不该想。”
他转身,对着火光,哼了一小段不成调的旋律,只有两个音来回重复,像心跳,也像钟摆。
接着,一个三年级的女孩轻声接上:
>“阿妹莫哭,月亮会回来。
>阿妹莫怕,星星不离开。”
她的声音稚嫩,却带着奇异的安抚力量。其他孩子渐渐加入,有的哼,有的念,有的只是轻轻拍手。最后,连平时最沉默的几个也张了嘴,哪怕只是发出气音,也在努力震动声带。
当轮到龙桃时,她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许久之后,她终于抬起头,望向许风吟:“我能写吗?”
她在回声墙上写下一行字:
>“我的名字是龙桃,桃子的桃。阿婆说,桃树春天开花,冬天也不落叶子,因为它记得阳光的样子。”
>“我不想变成不会开花的树。”
全班静默。有几个孩子悄悄抹眼泪。
许风吟拿出相机拍下这一页,然后问:“你想留下这首歌吗?我们可以录下来,等你将来哪天想听了,还能听见自己曾经的声音。”
她点点头。
她唱的是一首侗语童谣,讲的是山中仙女如何用歌声唤醒沉睡的溪流。她的嗓音清澈,带着颤抖,却异常坚定。唱到最后一句时,窗外的雾竟裂开一道缝隙,月光斜斜照进来,落在她的发梢上,像撒了一层银霜。
录音结束,她把粉笔放下,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跑出了教室。
第二天,她没来上课。
潘姐说,她父亲一早就来接她走了,走得匆忙,连书包都没拿。
许风吟带着团队爬上她家所在的寨子,翻过两座山,终于在黄昏前赶到。那是一座孤零零的木屋,屋顶塌了一角,院子里堆满农具和枯草。龙桃正蹲在灶前烧火,看见他们时愣住了,眼圈瞬间红了。
“这是给你的。”许风吟递上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他连夜打印的照片??她站在回声墙前写字的身影,还有那句“我不想变成不会开花的树”。
她接过,手指微微发抖,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把信封贴在胸口,点了点头。
临走时,许风吟回头望了一眼。她站在门口,silhouette被夕阳拉得很长,像一棵刚刚挺直腰杆的小树。
回到车上,赵医生翻看着当天的笔记,忽然停下笔:“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孩子写的、唱的,从来不是‘我要幸福’,也不是‘我希望快乐’?他们说的是‘我想被记住’,‘请别让我消失’,‘我还在这里’。”
张老师点头:“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痛苦不是贫穷,而是被遗忘。一旦没人听见,你就等于不存在。”
许风吟望着后视镜里渐行渐远的山村,轻声道:“所以我们不能只做倾听者。我们要成为证人??证明他们存在过,挣扎过,呼喊过。”
几天后,他们来到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一所边境小学。这里的条件更为艰苦,教室是集装箱改装的,冬天冷得呵气成冰,夏天闷如蒸笼。学生大多是傈僳族和独龙族孩子,许多人汉语说得磕绊,有些甚至从未走出过大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