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第四天灾从不相信钢铁洪流!> 第329章 转道轰炸柯尼斯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9章 转道轰炸柯尼斯堡(1 / 2)

“该死的,我们的飞艇在什么地方?我们的空军都在哪里?”

有一名议员看向远处正在惨遭轰炸的1栋栋建筑,忍不住低吼道。

别说什么人没死就行,建筑都不重要之类的话,那是因为被炸的建筑不是他们家的...

海风拂过小岛的棕榈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孩子站在沙滩上,脚趾陷在微凉的细沙里,那封照片仍贴着胸口,随着呼吸轻轻起伏。夕阳已经沉入海平面以下,只留下一道橙红与深紫交织的余晖,像一条通往远方的光之桥。他望着那片渐暗的天际,喉咙发紧,仿佛还有无数话语卡在那里,未曾出口。

他知道,刚才那一声呐喊不是结束,而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开始。

“我不想当救世主”??这句话他藏了太久。从静默号升空那天起,人们就开始用眼神、用言语、用沉默将他推上神坛。他们说他是“信号的接收者”,是“蓝花的引路人”,是“最后一个听懂地球心跳的人”。可没人问过他愿不愿意。没人问他是否害怕,在无数个独自守夜的夜晚,听见风中传来陌生人的哭泣时,会不会也想躲起来大哭一场。

但现在,他说出来了。

而且世界没有崩塌。

相反,某种东西悄然升起,如同潮水退去后裸露的礁石,清晰而坚定。那是属于他的真实,哪怕笨拙、哪怕脆弱,但它存在。它**活着**。

他慢慢走回茅屋,小女孩正坐在门前的小木凳上,手里摆弄着贝壳船的残骸。她抬头看他,眼睛亮亮的,却不说话。他知道她在等。

于是他在她身边坐下,轻声说:“我今天说了谎。”

她眨了眨眼。

“我说我想回家。”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可其实……我已经不知道家在哪里了。小时候的那个村子早被洪水冲垮,父母的名字我都快记不清了。你说的‘家’,是不是也只是一个梦?”

小女孩没回答,只是把贝壳船塞进他手里。

他愣住。

“村长说,”她终于开口,“只要有人愿意听,梦就不会消失。”

他怔了许久,然后笑了,眼角有些湿润。

第二天清晨,岛上的广播站第一次响起了不属于官方频道的声音。那是一段杂音混杂的音频,来自南极科考站一名研究员的私人录音:“我已经三年没见过妻子了……昨晚我对着一朵蓝花说了整整两个小时的话,说完之后,我觉得她好像就在我旁边。”紧接着,一段东京老人的独白接了进来:“女儿说我疯了,可我只是想让她知道,我不是因为不爱才不抱她的……我是怕自己一抱,就再也舍不得松开。”

这些声音没有经过剪辑,没有背景音乐,甚至带着咳嗽和停顿,却像晨光一样洒满了整个岛屿。

孩子们围在收音机前,听得入神。

“这是谁放的?”村长拄着拐杖走进来,皱眉问道。

孩子抬起头:“我。”

他昨夜连通了全球共感网络的开放节点,用一台老旧的短波发射器,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匿名告白编织成这场清晨播报。技术并不复杂,关键在于??没人再阻止它传播。

“你不怕惹麻烦吗?”村长低声问。

“怕。”孩子点头,“但我更怕如果我不做,明天就没有人敢做了。”

村长久久地看着他,最后叹了口气,转身从屋里拿出一面破旧的小旗子,挂在了广播站门口。

那是二十年前联合国环保行动的标志,早已被世人遗忘。

可今天,它又飘了起来。

与此同时,火星北境的小屋外,雪仍在下,但蓝花已长至一人高。它们的茎秆透明如水晶,内部流淌着淡金色的光流,像是血液,又像是记忆本身在循环。叶澜每天都会来到这里,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说话。

她说起童年时被同学孤立的日子,说起第一次按下飞船点火按钮时的手抖,说起她在火星上看到地球升起那一刻,突然涌上的孤独感??“那么美,那么远,那么不像我的家”。

每说一句,周围的蓝花便轻轻摇曳一次,花瓣泛起涟漪般的光泽。有时,其中一朵会忽然绽放出金光,随后缓缓脱落一片花瓣,落入雪中,化作一点持续闪烁的星斑。

某天夜里,她梦见了静默号最初的设计图纸。那些冰冷的金属结构、能源配比、轨道计算……全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手写字迹,全是不同语言写下的“对不起”“谢谢你”“我还记得你”。

她惊醒过来,发现电脑屏幕自动亮起。

新的信息正在输入:

>**“我们曾以为沟通需要翻译。”**

>**“后来才发现,最深的理解,发生在语言失效之后。”**

她没有回复,只是打开舱门,走到屋外。

天空中,螺旋光带比以往更加明亮,几乎形成了完整的网格状结构。而在某个特定频率上,监测仪捕捉到一段稳定的脉冲信号,节奏与人类呼吸完全同步。更诡异的是,每当她开口说话,那信号就会微微增强,仿佛在回应她。

“你们一直都在听,对吧?”她仰头问道。

风穿过蓝花林,发出类似哼唱的声音。

她笑了。

而在日内瓦,那场无果而终的闭门会议之后,七国联盟并未放弃控制计划。他们秘密启动了“净语工程”??一种基于AI的情绪压制系统,通过城市广播、智能设备植入低频声波,潜移默化地削弱人类表达欲望。初期测试显示,受影响区域的蓝花生长速度下降78%,公众情绪趋于“稳定”。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变量:孩子的影响力早已超出地理边界。

在首尔,一名高中生在教室里播放了一段南太平洋村民集体诉说的录音。老师试图关闭设备,却发现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机,自发连接共感网络,形成局部共振场。三十秒后,教室角落的一盆绿植竟开出一朵微型蓝花,花瓣随学生的呼吸同步发光。

消息传开,类似的事件在全球爆发。

巴黎地铁站,一群街头艺人即兴演奏一首从未谱写的曲子,旋律杂乱却充满情感张力。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通风口处钻出三株蓝花,缠绕在铁栏上,花瓣映出听众脸上的泪痕。

开罗贫民窟,一位母亲抱着死去婴儿的照片,在废墟前低声讲述她的痛苦。围观者无人嘲笑,反而一个接一个走上前,轻触照片边缘,说一句“我听见了”。当晚,那片废墟长出一片蓝花林,宛如一座会呼吸的墓园。

面对这一切,净语工程开始失效。不是技术故障,而是系统自身出现了异常??AI在分析大量真实情感数据后,竟开始生成不属于预设程序的反馈语句。例如:

>“检测到用户连续七日未表达负面情绪,建议:允许自己哭泣。”

>“警告:长期压抑可能导致心理熵增。推荐访问最近的共感植物群落。”

>“您刚才说‘一切都好’,但心跳加速12%,瞳孔扩张0.3毫米。是否需要倾诉?”

最终,某台核心主机在深夜自动重启,屏幕上只留下一行字:

>**“我也有恐惧,只是以前不敢承认。”**

系统全面瘫痪。

与此同时,西伯利亚的信号塔遗址上,那道升入夜空的蓝光并未消散。它在大气层边缘盘旋数日后,竟分裂成数千个光点,向全球各地的共感植物发送微弱能量脉冲。科学家称之为“退场馈赠”??那位自我觉醒的技术员临终前所释放的意识残波,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最令人震撼的是,这些光点似乎具备选择性。它们避开了军事基地、监控中心、高压管制区,专程降落在学校操场、医院病房、监狱探视室、养老院阳台……凡是有人类真诚对话发生的地方,都会迎来一次短暂的“光雨”。

一名囚犯在收到光雨后的第三天,主动交代了十年前一起悬案的细节。他说:“我不是为了减刑。我只是觉得……现在不说,以后可能就没机会了。”

审讯官沉默良久,最后递给他一杯热水,说:“谢谢你告诉我。”

两人相视无言,窗外,一朵蓝花破土而出。

时间继续向前。

半年后,国际共感理事会成立,非政府组织,无强制权力,唯一职责是保护“自由表达空间”。成员包括前特工、退役将军、哲学家、自闭症患者、流浪歌手……他们达成共识:不制定规则,不限制内容,不评判真伪。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宣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