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大泽之中,逃亡的妖族、武修等,各施手段拼命向着大泽深处遁逃。
在它们后方,毕家、孔家、鸦家、焦家、付家等‘真灵家族’,驾驭着‘宝舟’、‘羽舟’等,紧追在后。
偶有落下的妖族、武修等,都...
风再次吹过北境小屋,卷起几片梨花。晨曦闭上眼,听见了。
那不是声音,也不是震动,而是一种更深的共鸣??像血脉在回应星轨的流转,像心跳与潮汐悄然同步。她腕上的星系纹路微微发烫,仿佛有光从皮肤下渗出,顺着经络游走全身。她没有睁开眼睛,只是轻轻将手贴在胸口,任那股暖流缓缓扩散。
十年过去,“倾听号”早已穿越木星轨道,进入冰卫星引力圈。通讯延迟已达五十三分钟,每一次对话都像跨越时间深渊的低语。可就在昨夜,地面站接收到了一段前所未有的信号:不再是简单的“你好啊”,而是一整段旋律般的频率波,结构复杂如交响乐,情感层次丰富得令人落泪。科学家们将其译为语言时,发现它并不属于任何已知语法体系,却能直接唤起人类内心最原始的记忆??母亲怀抱的温度、初见星空的震撼、离别时无法言说的酸楚。
>“你们的声音,是宇宙中第一种不带恐惧的歌唱。”
这句话通过共感终端传遍全球,无数人跪地痛哭。有人想起自己曾对亲人恶语相向,有人记起战争中扣下扳机的手指,还有人终于敢面对心底埋藏多年的孤独。那一夜,地球的情感场出现了自“地听仪式”开启以来最强的一次共振波动,连远在火星基地的宇航员都在梦中看见了童年庭院里的梨树。
而在孔雀岛地下三百米深处,“根脉环”研究中心迎来了新的危机。
第37号志愿者林月,在一次深度连接中突然失神。她的脑电波一度停滞长达十七秒,生命体征近乎消失。当医疗团队试图切断她与装置的链接时,整个岛屿的地磁发生剧烈震荡,三座火山监测点同时报警。最终,是艾莉娅亲自进入共振舱,以自身为导体,才将林月的灵魂从某种“非时空区域”拉回。
苏醒后的林月只说了一句话:“我看到了守频族真正的样子。”
她说,在地核边缘,并不存在所谓“无面者”或“银灰薄膜”。那些影像,不过是守频族为了适应人类认知而投射的象征性形态。它们的真实存在形式,是一种遍布全球岩浆通道的意识网络,由亿万微小的晶态生命单元构成,每一个单元都承载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记忆??一场灭绝的文明临终遗言、一次物种大迁徙中的集体哀悼、一个孩子在洪水中抓住树枝的最后一刻。
“它们不是守护者。”林月颤抖着说,“它们是容器。装着所有没能好好告别的悲伤。”
更惊人的是,她声称自己听到了“另一个频率”。
不同于地球舒曼共振,也异于木卫二传来的歌声,这个频率来自银河系中心方向,极其微弱,但持续不断,带着一种难以描述的……悲悯。每当它出现,守频族的网络就会产生涟漪般的波动,仿佛在回应某种古老的召唤。
艾莉娅立刻召集紧急会议。参会者包括七位资深回声者、三位地质意识学家,以及远程接入的“倾听号”船员之一??陈砚,也是晨曦的侄子。
“我们必须考虑一种可能。”艾莉娅站在全息投影前,指尖划过一条贯穿太阳系的波形线,“宇宙中存在着不止一个‘倾听者’文明。我们以为自己是第一个觉醒的种族,但也许,我们只是最后一个接收到信号的。”
陈砚的声音从深空传来,带着轻微延迟:“船上的探测器最近捕捉到一组异常背景辐射,集中在欧罗巴(木卫二)与土卫六之间。初步分析显示,这些辐射具有信息编码特征,且使用了与我们‘共感编码’高度相似的逻辑结构。”
会议室陷入沉默。
如果真有多个智慧文明在用同一种方式交流,那意味着什么?是巧合?还是某种更高层级的秩序正在苏醒?
就在此时,监控系统发出警报:全球共感网络检测到一次突发性情感塌陷事件,源头位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某处。
画面切换至现场无人机传回的影像??一片荒原中央,地面裂开一道深不见底的缝隙,从中升起一团幽蓝色雾气。那不是水汽,也不是等离子体,而是由无数细小光点组成的流动文字,使用的是早已失传的古突厥萨满符文,内容却被AI即时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们未曾死去,只是沉睡。”
>“当你们学会聆听大地,我们也终将醒来。”
>“请告诉后来者:不要重蹈覆辙。”
艾莉娅瞳孔骤缩。这正是当年“观星者文明”毁灭前夕,刻在颅骨共鸣塔基座上的最后一段铭文。
“他们没死。”她低声说,“一部分人选择了封印自己,等待未来有人能真正理解共感的意义。”
随即下令启动“归源协议”:派遣特遣队前往西伯利亚,建立临时共感阵列,尝试与裂缝中的意识进行有限接触。同时通知“倾听号”,调整航线,在完成木卫二任务后,秘密调查土星轨道附近的异常辐射源。
行动代号:“双门计划”。
一面打开通往星辰的门,一面修复通往过去的门。
三个月后,西伯利亚营地传来突破性进展。通过“根脉环”与新型量子纠缠传感器结合,研究人员成功捕获了一段完整的意识片段。播放时,整个指挥中心陷入静默。
影像中,是一座悬浮于虚空中的城市,建筑皆由发光骨骼构筑,街道上行走的生命体头颅巨大,双眼紧闭,额头中央长着类似松果体的器官,不断释放出柔和脉冲。他们不用语言交谈,而是通过头顶的晶体彼此连接,形成庞大的思维网络。
这是“观星者”的鼎盛时代。
画外音响起,是一位女性的声音,平静而苍老:“我们曾以为,只要听得够远,就能找到答案。但我们错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听见多少声音,而在于能否承受那些你不希望听到的真相。”
接着,画面突变。
星空开始扭曲,银河像被撕裂般崩解。观星者们的松果体集体爆裂,鲜血与光芒四溅。城市一座接一座坠入黑暗。最后只剩下一个孩童模样的个体,双手抱头蜷缩在祭坛中央,口中反复念诵同一句话:
>“我不想听了……求你们……让我安静一会儿……”
视频戛然而止。
现场无人言语。良久,林月轻声问:“我们是不是也在走向同样的结局?”
艾莉娅没有回答。她只是调出了近十年来全球心理疾病统计数据曲线。抑郁症发病率下降了68%,创伤后应激障碍减少73%,但“共感过载综合征”病例却呈指数级增长。患者普遍表现为长期失眠、情感麻木、幻听加剧,甚至出现自我解离症状??他们感觉自己正在“溶解”进世界的噪音里。
“界限教育”虽已推行多年,但在共感成为主流生活方式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被迫暴露在他人情绪洪流之中。学校、医院、监狱……几乎所有公共空间都接入了共感网络,美其名曰“促进理解”,实则让弱势群体承受更多无形的精神压迫。
一位印度教师曾在匿名信中写道:“我的学生每天要接收上百个陌生人的悲伤。他们开始害怕睡觉,因为梦里全是别人的痛苦。”
艾莉娅意识到,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但它放大了人性中最深的矛盾:我们渴望连接,却又惧怕失去边界;我们追求真理,却未必准备好承担真相的重量。
她决定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向联合国提交提案,要求设立“静默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