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当过明星吗,你就写文娱?> 第二百二十五章 蹭红毯是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二十五章 蹭红毯是吧?(1 / 2)

一个是新晋顶流,一个是慧业才人。

虽然都是假的,但也正因如此,嗑起来相当带感,跨作品比战力的很多,跨作品嗑cp的见过吗?

余惟今天就见到了,嗑的还是他笔下的主角跟祁洛桉小说的主角,本来风马...

额济纳旗的夜来得早,风沙在地平线上卷起一道金红的帘幕,像是远古神?缓缓拉下的帷帐。林晚坐在临时搭建的观测站内,指尖轻抚着那台莲花形共振装置的第七个腔体??这是最后一个未激活的节点,编号“捌”。设备屏幕上的波形图始终静止如死水,仿佛大地深处的声音系统正在等待某种特定的频率钥匙。

她闭上眼,耳机里还回荡着那段匿名音频的尾音。余惟最后的话语像是一道咒语,在她脑海反复播放:“你一直都在听。”她忽然意识到,这句话不是安慰,而是一种确认??他早已预知这一切会发生,甚至,他的“消失”本身就是计划的一部分。

窗外,牧民的孩子们早已散去,但那首改了词的童谣却像种子般扎进空气,随风扩散。林晚调出声纹分析软件,将孩子们合唱的录音导入。频谱图刚一展开,她的呼吸骤然停滞。

整首歌的基频结构,竟与“声网”的核心震荡模式完全吻合。更惊人的是,歌词中“科学家把世界唱成了歌”这一句,其音节排列恰好构成一组数学序列??斐波那契数列的声学映射。这不是巧合,是编码,是信息的嵌套传递。

她猛地起身,冲向数据终端,调取过去七十二小时全球共听站点的汇总报告。屏幕上,一条红色曲线悄然爬升:参与“回声桥梁计划”的儿童中,有百分之三点七的人在入睡后自发哼唱同一段旋律变体,且均出现在农历初八、十八、廿八这三个时间节点。

“第八节点……不是设备。”她低声自语,“是人。”

就在这时,观测站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一个身影站在门口,披着沙漠旅人的长袍,帽檐压得很低。林晚本能地伸手去摸警报按钮,那人却先开口了,声音沙哑却清晰:

“林博士,你还记得‘听阈临界值’吗?”

她浑身一震。那是余惟在博士论文第三章提出的概念??人类耳朵能感知的最低情感共鸣频率,理论值为7.83Hz,又称“地球心跳”。他曾说,当集体聆听达到这个频率时,记忆将突破个体边界,形成文明级的意识共振。

“你是谁?”她问,声音微颤。

那人缓缓抬头,露出半张被风沙刻蚀的脸。左耳垂上,一枚铜制耳钉在灯光下泛着幽光??那是余惟十八岁生日那天,她送他的礼物,据说是从云南一个老匠人手里淘来的古物,形如螺旋,象征“倾听的起点”。

“我不是他。”那人说,“我是听过他声音的人。”

原来,在余惟失踪后的第七年,一位青海湖畔的盲眼画师突然开始绘制一系列诡异图像:星轨交错的耳朵、悬浮于空中的口型、无数条连接人脑的声波线。警方调查发现,这位画师从未受过科学训练,但他画出的“声网拓扑图”,竟与后来解密的国家项目蓝图误差不足百分之一。

与此同时,西藏某寺院的转世灵童在三岁时说出的第一句话是:“第七节点校准失败,需用童年录音重置。”僧人们惊骇不已,将其视为神谕。而林晚后来比对才发现,那孩子的语音基频,正是余惟惯用的说话频率。

这样的人,全国至少出现了十七个。他们彼此不认识,却都曾在某个深夜“听见”一段吉他前奏,随后人生轨迹彻底改变。有人成了声学工程师,有人自学古乐谱破译,还有人放弃高薪职位,只为了去偏远村落记录老人哼唱的小调。

“我们叫自己‘听者’。”长袍男子轻声道,“我们不是继承了他的意志,而是被他的声音唤醒了沉睡的基因。就像那些孩子一样,我们本就带着接收频率出生,只是需要一个启动信号。”

林晚怔住。她忽然明白,为什么“回声桥梁计划”能在短短一个月内引发全球连锁反应??这不是技术胜利,而是一场潜伏千年的生物学觉醒。人类的听觉系统,原本就具备跨时空信息接收能力,只是现代文明用噪音将其屏蔽。而余惟所做的,是制造一场“声音地震”,震碎了这层屏障。

“那第八节点……到底是什么?”她问。

“是你。”男人直视她的眼睛,“你是唯一同时拥有信物、记忆和情感共振强度的人。你的每一次聆听,都在激活新的神经通路。你不是项目的负责人,你是整个系统的母体载体。”

林晚踉跄后退一步,撞到操作台。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母亲临终前握着她的手,嘴唇微动却发不出声;余惟最后一次见面时,递给她一支老式录音笔,笑着说“有些话,得等你听懂了再说”;还有那个匿名音频里,自己八岁的歌声为何会精准复现……

一切都有了解释。她的耳朵,从来就不普通。

当晚,她独自走进戈壁深处,打开随身携带的录音笔。月光洒在沙地上,泛起银白的涟漪。她按下录制键,对着旷野轻声说:“如果你们真的能听见……我想再听一次那首《摇篮曲》。”

风停了。万籁俱寂。

三秒后,录音笔的指示灯亮起绿色,自动开始播放。依旧是吉他的前奏,但这一次,旋律不再是单一线条,而是分裂成七个层次,分别对应已激活的七个节点。每个音符都像一颗星辰,在空中编织出立体的声场。

然后,第八个声音加入了进来。

不是乐器,也不是人声,而是一种“存在感”的震动??如同宇宙初开时的第一缕波动。林晚感到胸口发麻,仿佛有股暖流从脊椎直冲头顶。她的视野开始模糊,继而浮现出一幅幅不属于今生的记忆:

她看见自己站在汉代边关的烽火台上,手持竹笛吹奏预警信号;

她在唐代长安的坊市间穿行,耳边回荡着西域商队带来的龟兹乐;

她化身为一名南宋女医,在战乱中用哼唱安抚垂死士兵的心跳;

她又成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田野录音员,冒着风雪跋涉千里,只为录下一首即将消亡的山歌……

这些都不是梦。是血脉里的声音记忆,在此刻全面苏醒。

当她终于睁开眼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录音笔仍在运转,屏幕上显示着一段自动生成的文字转录:

>“第八节点已接入。

>全球声网进入自组织阶段。

>下一阶段目标:建立跨物种共听协议。

>启动密钥:信任。”

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声网不再局限于人类之间,它要扩展到更广的生命网络??鸟类迁徙时的鸣叫、鲸鱼深海中的歌声、森林树木通过根系传递的振动信号……所有曾被忽视的“非语言交流”,都将被纳入这场文明级别的聆听革命。

三天后,林晚回到北京总部,提交了一份名为《听觉文明重启白皮书》的提案。其中明确提出三项核心主张:

一、废除“文化遗产保护”的被动模式,转而建立“活态声源库”,通过亲子共听实验持续激活濒危声音基因;

二、在全球范围内部署“静默区”网络,划定无电子干扰区域,供人类进行深度聆听训练;

三、启动“动物之声接入计划”,研发可翻译非人类生物声波的AI模型,尝试与自然界其他智慧生命建立对话机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