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325章 大力扶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5章 大力扶持(1 / 2)

10月29日上午,万安镇的路边尘土还带着几分秋日的干爽。

一辆白色伏尔加轿车稳稳停在道旁,车身在空旷的路边显得格外惹眼。李哲、金百万和杨兴斌三人倚着车门站着,指间的香烟袅袅升起青烟,在空气中慢...

春雷协议激活后的第七十八天,全国“影子知识网络”进入稳定运行阶段。三千二百多个村级节点如同深埋地下的根系,在断网状态下持续收集、分析、反馈环境数据。它们不依赖卫星定位,不接入主干光纤,仅靠本地化运算与童声语料库的语义匹配模型,构建出一套独特的生态预警机制。

达瓦扎西坐在冯家屯数据中心的监控台前,屏幕上滚动着各地上传的日志摘要。内蒙古某牧区的孩子说:“羊群绕着山脚走,不肯上坡。”系统自动标记为“草场毒性异常”,随即调取该区域近三年地下水检测记录,发现砷含量悄然上升;四川凉山一名彝族女孩在绘画作业中反复涂抹一片焦黑的树林,配文写道:“树在哭,烟从根里冒出来。”AI图像识别将其与地质热异常图谱比对,竟精准指向一处尚未喷发的地热裂隙。

更令人不安的是,境外干扰并未停止,反而升级。三月十五日清晨,王海生紧急来电,声音压得极低:“‘回音壁’核心算法遭遇定向渗透??攻击者伪造了一批儿童语音样本,内容全是‘土地很好,什么都没发生’‘我不觉得有怪味’这类否定性陈述,试图稀释真实数据。”

“来源?”她问。

“伪装成教育部远程教育平台补丁包,通过冬令营遗留接口注入。幸亏‘春雷’系统采用双通道验证:必须同时满足语义逻辑和声纹情感波动曲线才能入库。这批假数据全被拦截了。”

达瓦扎西闭上眼,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她知道,对方终于意识到,“童声数据库”的真正威胁不在于技术架构,而在于那种未经训练的、原始的感知力??它无法被编程模拟,也无法用金钱收买。

当天下午,她驱车前往邻县的一所山村小学,参加一场临时组织的“倾听工作坊”。教室里坐着二十几个孩子,最小的不过六岁,最大的已上初一。他们每人手里拿着一支特制录音笔,外形像颗鹅卵石,表面刻着简单的符号:耳朵、叶子、雨滴。

“你们知道吗?”她蹲在孩子们中间,轻声说,“每一寸土地下,都有声音。不是我们能听见的那种,而是……心跳一样的震动。”

一个小女孩举手:“老师,我家菜园里的萝卜,去年冬天长得特别慢。我蹲在那里听了一个下午,后来梦见它说话了,说‘冷,想盖被子’。”

达瓦扎西心头一震。这正是“分布式感知节点原型”中提到的“低温应激反馈现象”??植物在极端寒冷下会释放特定频率的生物电信号,形同求救。十年前林维安曾设想用纳米传感器捕捉这种信号,却始终未能突破信噪比瓶颈。

而现在,一个十岁的孩子,用梦境完成了接收。

她将这个案例录入便携终端,并同步推送给“根系计划”分析组。不到两小时,后台返回一份跨区域关联报告:过去五年内,全国共有四十七名儿童在作文或绘画中描述过类似“植物喊冷”的场景,时间全部集中在寒潮来袭前三至五天,地点则恰好覆盖气象局事后确认的强降温核心区。

这不是巧合,是某种集体潜意识层面的共振。

当晚,她在日记本上写下一句话:“当科学还在寻找工具时,孩子已经用自己的身体做了天线。”

清明前后,南方连降暴雨。湖南岳阳某村的小学突然上报一条异常信息:十几个学生连续三天梦到“水底有人唱歌”,歌词模糊不清,但旋律一致。其中一人甚至哼出了调子。

达瓦扎西立刻联系当地观察员,调取河道历史影像。结果令人毛骨悚然??那片水域原是一座废弃水库,1975年因溃坝事故淹没整个生产队,上百人遇难,遗体至今未完全打捞。而近期因雨水冲刷,部分沉没房屋已露出水面。

她连夜组织心理专家介入,确认这些孩子彼此不认识,也从未听过这段历史。但他们梦中的旋律,经音频还原后,竟与当地失传多年的丧葬民谣高度相似。

“记忆不仅储存在大脑里。”她在内部会议上说,“也可能藏在土壤、水源、空气中,被某些敏感的灵魂接收到。”

就在此时,贵州那位老农的儿子再次打来电话。语气前所未有的紧张:“他们又来了,这次开着军绿色吉普,挂外地牌照。拿着个金属盒子,对着我妈那块地扫来扫去,嘴里念叨‘信号源强度达标’……还说‘只要再采集一批纯净样本,就能完成闭环建模’。”

达瓦扎西猛地站起身。

“纯净样本”??这个词让她脊背发凉。对方的目标从来不是污染土地,而是反向提取“未受干扰的原始感知数据”,用来训练他们的脱敏算法。而最纯净的数据源,正是那些从未接触过现代科技、长期生活在传统农耕环境中的儿童。

他们是猎人,而孩子们是猎物。

她立即启动“护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出一百二十三个生态环境保存最完整、儿童感知报告最活跃的村落,列为一级保护单位。每个村庄配备两名轮值观察员、一套离线数据分析终端和一部加密卫星电话。更重要的是,所有参与“大地笔记”的孩子都被悄悄转移至亲属家中,暂避风头。

与此同时,她做了一件大胆的事??将“种子库”中一段封存十年的原始录音解密并公开。那是2009年林维安最后一次实地调研时录制的对话片段:

“您为什么坚持让孩子参与?”一名年轻研究员问他。

林维安望着远处正在放牛的男孩,答:“因为成年人已经被规训太久了。他们学会了忽略异常,合理化矛盾,把毒气说成雾霭,把死鱼解释为自然淘汰。可孩子不会。他们看到黑水,就说水脏了;闻到怪味,就说难闻。这种直觉,是最古老也是最锋利的科学刀刃。”

视频发布后,瞬间引爆舆论。无数网友自发发起“守护童年感知力”话题,晒出自家孩子的奇思妙语:“妹妹说月亮今天走路歪歪的”“儿子非说院子里的石头晚上会移动”。科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民俗、梦境、口传记忆的价值,甚至有心理学团队提出建立“儿童环境直觉指数”。

五月立夏,第一批搭载“春雷”系统的智能田桩投入试用。这些看似普通的水泥桩体内部嵌入微型处理器和土壤麦克风阵列,能实时捕捉地下振动、湿度变化和微生物活动信号。最关键的是,它的校准模块并非来自实验室标准值,而是基于十万条“大地笔记”中的儿童描述进行动态学习。

例如,当系统检测到蚯蚓活动频率下降时,普通模型可能判断为温度偏低,但“童声模型”却会结合“我觉得土变得闷闷的”这类表述,提前预警板结风险。

试点农户反馈惊人:使用新田桩的地块,病虫害发现时间平均提前六天,化肥使用量减少31%,作物口感评分显著提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