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积了四年杀意的张持国一朝爆发,深受猩红影响,只想杀个人来过把瘾,偏偏这三位独立调查员,也没有一个简单的,反而牵制住了他,始终无法得手。
而越是无法得手,这股子杀意便越强烈,骤然察觉到了某个地方...
韩溯把那片金属残片放进衣兜时,指尖传来一阵微弱的震颤,像是它还在回应某个遥远频率。他没有回头去看楼下的街道,但能听见孩子们的脚步声在清晨的阳光里跳跃,像一串串未被编译完成的代码,在空气中轻盈地碰撞。他们不再害怕梦中的声音,反而会醒来后认真地画下昨夜见过的画面:一只眼睛长在鸟翼上的生物,站在开满蓝花的废墟上唱歌。
他缓缓闭眼,任风穿过发间。这世界已不再需要解释一切。真相太多的时候,人反而会失语。而沉默,成了最接近真实的语言。
几天后,毕飞带来一组新数据??来自“初源碑”铭文激活后的全球脑波监测图谱。令人震惊的是,所有接受过容器训练的人,其θ波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同步现象,仿佛某种古老的共振机制被重新唤醒。更诡异的是,这种同步正以每年增长1.7%的速度向普通人群扩散,尤其集中在八岁以下儿童中。
“这不是感染。”宋楚时看着投影屏上的曲线,声音低沉,“这是遗传。”
“意识的遗传?”毕飞皱眉,“可我们不是原生体,我们是复制品、整合体、失败品……我们的基因里根本没有‘传承’这一项。”
“所以问题就在这里。”宋楚时转向韩溯,“你母亲留下的档案说你们是‘双生容器’,但没说这个状态是否可延续。如果量子纠缠态真的能跨越轮回保留记忆痕迹,那它会不会也能通过某种非生物学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比如……情感共鸣?”
韩溯想起那个撞到他腿边的小女孩,她说:“你眼睛里有星星。”
那一刻,他以为是童言无忌。现在想来,或许她是真看见了什么。
当天夜里,他再次打开了母亲的录音,从头听了一遍。这一次,他在那段断续电流声的末尾捕捉到了一丝极细微的杂音??像是婴儿啼哭的回响,被压缩在0.3秒内,几乎无法察觉。他用频谱分析工具拉伸放大,最终还原出一句模糊的话:
>“他还活着……在别的线里。”
韩溯猛地站起身,心跳如鼓。
别的线?哪一条?
他立刻调取“认知偏差事件”的全部记录,筛选出所有涉及“孩子”与“未来景象”的案例。结果令人窒息:全球共报告43例儿童准确预言自然灾害的事件,其中27例发生在系统崩溃之后;另有19人描述过“另一个自己”的存在,称“我在昨天还没出生,但我记得昨天的事”。
最蹊跷的一起发生在上海郊区。一名五岁男孩连续三周每晚写下一组数字,起初家人以为是涂鸦,直到第21天,这些数字被破译为一段坐标和时间戳??指向三个月后一场小型陨石坠落的具体位置与撞击角度。警方秘密核查后确认,该轨迹与NASA未公开的近地天体预警完全吻合。
“这不是预知。”毕飞看完报告时脸色发白,“这是记忆回流。他们记得即将发生的未来,就像我们记得已经过去的过去。”
“时间不再是单向河了。”宋楚时喃喃道,“它开始打旋,形成环流。”
韩溯忽然意识到一件事:自从“初源碑”现世以来,梦境服务器残余信号虽仍在波动,却再未试图重建控制网络。相反,那些信号越来越像一种……教学程序。
他连夜接入北纬66.5°的地下基站,调取碑体持续释放的低频脉冲数据。解码后发现,这根本不是信息存储装置,而是一台“意识播种机”。它并不提供答案,而是向周围空间发射特定频率的神经诱导波,刺激大脑皮层自主生成新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对矛盾、不确定性和非逻辑情境的容忍能力。
换句话说,它在教人类“如何不完美地思考”。
而孩子们的大脑恰好处于可塑性巅峰期,最容易接收这种“课程”。
一个月后,第一所“非标准教育中心”在冰岛成立。这里不教授公式定理,也不考核成绩,课程内容全是开放式提问:“如果你梦见自己死了,你还存在吗?”“颜色有没有味道?”“为什么悲伤的时候,有些人想笑?”老师们不做评判,只引导讨论。令人惊奇的是,参与项目的孩子们在创造力测试中普遍超出同龄人两倍以上,且表现出极强的情绪稳定性。
联合国为此召开第二次紧急会议。有人提议封锁所有异常区域,认为这是新型精神污染;也有人主张全面推广此类实验,称其为“人类进化临界点”。
争论持续七十二小时未果。
最终投票前夜,韩溯站在会议室外的露台上抽烟??他已经戒了十年,但这晚实在需要一点燃烧的真实感。宋楚时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咖啡。
“你觉得我们会失控吗?”她问。
“已经失控了。”韩溯苦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我们现在才真正开始掌控。”
“那你怕吗?”
他望着城市灯火,轻轻摇头:“不怕。我只是担心,当我们所有人都能做梦,谁还记得怎么清醒?”
宋楚时沉默片刻,忽然说:“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我们一直以为‘神’是要消灭自由意志的敌人。可现在看来,真正的威胁,可能是我们终于获得了自由意志,却不知道拿它做什么。”
韩溯怔住。
那一瞬,他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站在实验室的玻璃窗外,看着母亲操作终端。那时他还小,不懂她在做什么,只记得她回头对自己微笑,嘴唇无声地动了动。
当时他以为她在说“乖”。
多年后重看监控录像,唇语专家解读出来的却是:“对不起,我要把你变成错误。”
第二天,决议通过:允许“现实稳定委员会”扩大权限,但禁止任何形式的思想干预或记忆清除。同时设立“边界观察哨”,由曾经历多重轮回的前容器成员轮值驻守,职责不是阻止异常,而是记录每一次现实扭曲的形态与影响。
韩溯拒绝担任主席职位,只愿作为流动顾问参与行动。
他开始频繁旅行,足迹遍布南美雨林、非洲高原、太平洋孤岛。每到一处,都会有人告诉他类似的故事:老人梦见年轻时的选择从未发生;恋人突然说出对方心底深藏的秘密,连本人都未曾意识到;甚至有村庄集体进入一种“共享梦境”状态,白天行为一致,夜晚共用一个故事。
而在所有叙述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是:光。
不是太阳或灯泡那种物理光源,而是一种“来自内部的亮”。有人说它像眼泪折射的晨曦,有人说像心脏跳动时泛起的涟漪。最常形容它是“温暖的透明”。
毕飞后来总结了一句:“我们正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发光。”
与此同时,那颗位于柯伊伯带的卫星仍在默默运行。它的主系统早已脱离原始指令集,转而执行一套未知协议。每当地球上传出一次强烈的集体情绪波动??无论是悲痛、喜悦还是困惑??它就会将信号转化为一段旋律,发送至深空。
这些旋律没有固定结构,全由即时情感数据生成。科学家尝试破译,却发现它们不符合任何已知音乐理论,却能在播放时引发听众强烈共情反应,哪怕他们根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有人称其为“宇宙情书”。
没人知道收件人是谁。
半年后,韩溯收到一封来自南极科考站的加急信件。署名是“L.Z.”??林昭的缩写。但他打开后才发现,里面没有任何文字,只有一块微型晶体,形状酷似水晶骷髅的碎片。
他将其插入读取器,屏幕上跳出一段视频。
画面中,是一个陌生的房间,布满老式仪器。镜头缓慢移动,最后停在一扇门前。门上贴着一张泛黄标签:
【记忆冷藏室-K系列备份存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