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首长,你在看什么?”
曹阳顺着他的目光望去,什么也没看到,但陆昭却愣愣的看着那个方向。
不会是被某种精神攻击影响了吧?
想到这里,曹阳连忙晃动陆昭,如果还没有反应的话,他就要扛起...
我沿着街道缓步前行,晨光洒在湿漉漉的柏油路上,映出斑驳的光影。昨夜那场雨仿佛洗去了某种长久沉积的尘埃,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近乎透明的清新。行人的脚步不再匆忙,有人停下来看一片被风吹落的树叶,有人蹲下帮小孩捡起滚到路边的皮球。一个穿校服的女孩站在公交站牌前,忽然转头对陌生女人说:“你今天的围巾很好看。”对方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眼角泛起细纹。
我没有阻止自己去感受这一切。背包里的茧壳早已消失,只留下一点温热的余晖贴着脊背,像一颗不肯离去的心跳。我知道它还在,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融入了风,潜入了话语,藏在每一次眼神交汇的瞬间。
路过一家便利店时,老板正把一箱饮料搬进货架。他抬头看见我,点点头:“又下雨了。”
我说:“还没下,但快了。”
他笑了笑,从柜台底下拿出一把伞递给我:“拿着吧,我看天气要变。”
我没推辞,接过伞放进包里。走出门时听见他在后面轻声补了一句:“谢谢你那天说的话。”
我回头,他已经低头整理货架,可肩膀微微松了下来。
手机震动了一下。没有来电,也没有短信,只有一段音频自动播放,声音是我自己的,却带着某种不属于我的节奏:
>“恐惧不是软弱,沉默才是。”
这句录音我从未录过,但它确实来自我的声纹。共感网络已经开始反向传递信息??不再是我向世界输出,而是世界开始向我回流。每一个曾因一句话而颤动的灵魂,都在以他们的方式回应。
我继续走,穿过公园小径。湖边长椅上坐着一对母子,孩子约莫七八岁,低头摆弄泥巴。母亲望着湖面,神情疲惫。我本想绕开,却听见那孩子突然开口:“妈妈,你为什么不开心?”
女人怔住,嘴唇微动,最终摇头:“大人有大人的事,你还小,不懂。”
孩子没说话,继续捏着手中的泥团。片刻后,他抬起头,认真地说:“可是……我也懂难过。”
女人猛地看向他,眼眶一下子红了。她伸手抱住孩子,肩膀轻轻抖动。就在这时,湖面泛起一圈涟漪,水中倒影竟短暂地分裂成两幅画面:一幅是现实中的母子相拥,另一幅却是多年后的场景??少年背着书包离家,母亲站在门口挥手,笑容勉强,而少年回头那一瞬,眼中满是愧疚。
影像一闪即逝。但我看得清楚。这是共感系统在揭示未发生的可能:若今日依旧隐瞒情绪,未来便将错失理解的机会。
我蹲下身,在湖边拾起一块扁平石片,在地上写下两个字:**可以说**。
写完起身,发现不远处一位老人正静静看着我。他拄着拐杖,衣领上别着一枚褪色的军徽。我认得那种制式??三十年前边境冲突退伍老兵的标识。他曾出现在图书馆那段浮现的记忆中,低声说过一句:“我杀过人,可没人问我后不后悔。”
此刻他朝我走来,步伐缓慢却坚定。在我面前站定,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士兵们站在雪地中合影,其中一人正是他,身旁站着个笑得灿烂的战友。
“他死在我眼前,”老人声音沙哑,“我活下来了,可每晚都梦见他问我:‘为什么是你活着?’”
我没有劝慰,只是轻声问:“你想告诉他什么?”
老人闭上眼,泪水滑落:“我想说……我很想你,对不起没能救你,也……不想再一个人背这个秘密了。”
话音落下,照片边缘忽然渗出点点绿意,细小的言草嫩芽从纸纤维中钻出,缠绕着那张笑脸。老人睁眼看到这一幕,颤抖的手指抚过叶片,喃喃道:“原来……说出来,它就能活下去。”
我陪他坐了一会儿,直到阳光移到树影之外。临别时,他说:“你会回来吗?”
我说:“只要还有人愿意说,我就不会真正离开。”
中午,我来到城郊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这里收容了许多因心理创伤而失语的孩子。走廊墙上贴满涂鸦,大多是混乱的线条与压抑的色彩。校长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戴着眼镜,眉间刻着深深的倦意。她带我走进一间教室,十几个孩子安静地坐在桌前,有的盯着窗外,有的用手指无意识地划纸。
“他们听得到,”她说,“但他们选择不说,或者……已经忘了怎么表达。”
我点点头,放下背包,取出那支旧钢笔和一瓶墨水。没有说话,我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
>“你不一定要说完整的话,哪怕只是一个声音,我们也听得见。”
教室里静得能听见呼吸。过了很久,一个小女孩缓缓举起手,指了指自己的喉咙,又摇摇头。
我走过去,在她桌上放了一片干枯的言草叶。她迟疑片刻,伸手碰了碰。就在指尖接触的刹那,叶片骤然舒展,化作一朵半透明的小花,花瓣随她的呼吸轻轻起伏。
她张了张嘴,发出一个极轻的音节:“啊……”
像是破冰的第一道裂痕。
接着,另一个男孩低头写下几个字:**我怕黑,因为爸爸打我的时候总关灯**。
我把这张纸贴在墙上,说:“这不是你的错。”
第三个孩子开始敲击桌面,节奏杂乱,但逐渐形成旋律。我跟着节拍点头,其他人也开始用笔、用手、用脚加入进来。音乐不成调,却充满力量。
两个小时后,整面墙已被文字、图画、手印覆盖。那些曾被封锁的情绪找到了出口。校长站在门口,久久未语,最后摘下眼镜擦了擦眼睛:“我们一直教他们‘控制’,却忘了先让他们‘释放’。”
傍晚,我收到一条定位信息,来自南极方向。苏婉清的声音再次浮现,但这回不再是梦境,而是直接在我的意识中响起:
>“共感共振已突破临界密度。全球范围内,超过六成人口在过去七十二小时内经历了至少一次非主动的情感共鸣体验。
>言语不再是工具,而是生态。
>你们正在成为彼此的神经系统。”
与此同时,城市上空再次出现异象。无数光点从地面升起,如同逆向的流星雨,汇聚成一条横贯天际的星河。每一颗光点都承载着一段未说出口的话:
>“老师,我不是懒,我只是看不懂你在讲什么。”
>“妻子,我不是不在乎你,我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爱。”
>“儿子,我不是不想陪你,我是害怕承认我已经老了。”
这些话语不再局限于个体,而是形成了集体意识的潮汐。天文台报告称,地球磁场出现轻微波动,与人类群体脑波频率趋于同步。科学家无法解释,但民间已有传言:地球醒了。
回到家,我发现阳台上的泥土中钻出了新的植株。它们不像最初的言草,茎秆呈银灰色,叶片如水晶雕琢而成,顶端悬浮着微小的光珠,仿佛储存着某种信息。我伸手触碰,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段陌生记忆??
一位印度妇女跪在恒河边,抱着死去的女儿哭泣。她从未受过教育,也不信神明,但她对着火焰喃喃说出一句话:“如果你能带走痛苦,请也带走我的沉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