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谢大虎、方怡学堂门口卖笔墨纸砚(第1/2页)
学堂的招生工作只进行了两天就基本结束了。
因为招生的消息早就在村里传开,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剩下那些到了年龄没来报名的,大多是家里觉得认字没用不如早点干活挣钱的,或是孩子自己实在没兴趣的,具体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这次招生,桃源村本村的孩子招了五十五人,桃溪村的孩子有三十三人,还有两户外来工的孩子也报了名。
拢共九十个学生。
这个数字算不得多,其实在正常年景下,像桃源村这样五百多人的村子,少年儿童大约能占到人口的三成半到四成,应该有一百五十个左右的孩子才对。
但前几年那场惨烈的旱灾和饥荒,带来了“出生骤减”和“婴幼儿早夭”的双重打击。
村里的妇女普遍因为营养不良而闭经、不育,新生儿数量降到了平常的一两成。
而新生幼儿在极度缺粮的环境下死亡率极高,甚至在那种绝望的日子里,不少村庄出现了“一岁之内无孩生,五岁以内死殆尽”的惨状。
犹记得逃荒路上听人说,临漳州下面有个九百多人的灾村,整整一个春夏秋三季只出生了两名婴儿,同期却饿死了二百多人,八岁以下的儿童几乎绝迹。
府衙巡查的文书里也冷冰冰地写着“没一个女人怀孕,更无人嫁娶”。
因此,现在桃源村只能收到这五十多名学生,是那场饥荒留下的深刻伤痕。
不过,幸运的是,他们来到了京畿道,从食不果腹的谢家村变成了如今欣欣向荣的桃源村,饥荒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随着今年“百日收”的丰产,再没人会饿肚子了。
往后,村里大小媳妇们的身子养好了,定能提高出生率,也会有更多的娃娃被送去学堂。
而这两天,村里最着急上火的,倒不是忙着筹备“十全十美宴”的李月兰,不是埋头作画的谢秋芝,也不是忙着筛选新徒弟的谢广福。
而是那些已经给自家娃娃报了名的家长们!
束脩虽然包含了一套课本,但孩子们用的笔墨纸砚还得自家去县里采买才行。
可他们大多都在砖瓦厂和木炭石灰厂上班,请假去购买吧,心疼那满勤的工钱。
托人代买吧,又觉得不是自己亲手挑的不够可心。
谢大虎自然早早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因为他家谢小花也报名了。
作为父亲,他自然是乐见其成的,甚至早在知道学堂招生日期后,就提前做了一手准备。
在学堂招生的当天上午,请了两天假的谢大虎就领着一个名叫方怡的姑娘,以及方怡的父母,一家子坐着牛车回到了桃源村。
牛车上装的,全是物美价廉的笔墨纸砚和一些日常紧俏的用品。
这方怡姑娘,眉眼清秀,看着就利索,正是谢大虎在县里杂货铺认识的相好。
谢大虎这次带他们回来,考虑得很周全:
一是想让方怡和她家人亲眼看看桃源村的真实情况,了解自己的家底,免得成亲后觉得受了蒙蔽后悔。
二来,也是方怡的爹想亲自考察一下,女儿说的这个“山沟沟”到底能不能开个杂货铺养活一家人。
一路上,随着牛车越来越靠近桃源村,方怡一家的心态也在悄然变化。
起初,他们只觉得谢大虎这人踏实肯干,人品不错,只要他肯明媒正娶,女儿有个依靠就行。
可当牛车驶入村口,看到那平整的砖石村道、道路两旁新栽的桃树苗、繁忙的牛马车站,以及几乎家家户户的青砖瓦房,还有远处冒着袅袅轻烟的砖瓦厂和木炭石灰厂时,他们的眼睛就越瞪越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89章谢大虎、方怡学堂门口卖笔墨纸砚(第2/2页)
脸上的表情已经从最初的审视变成了难以置信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