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李世民未再打断,李想便接着阐述:“朝廷日后定会鼓励关中、河东、河北三道的百姓移居辽东,但远水难解近渴。”
“短期内,辽东境内高句丽人数量远超唐人的局面无法改变。在此情势下,臣有几个方略可解安全之忧。”
李想环视众人,继续说道:“其一,可从此次出征的将士中择留半数,就地组建‘辽东生产建设兵团’,分驻各地,统管农事、商贸、交通等务,履行屯垦戍边的双重职能。”
“兵团内部,可大规模运用观狮山书院机械作坊的新式农具来耕种稻米,可大力修筑水泥路网,亦可专营辽东的盐铁贸易,以此辅佐辽东道的整体建设。”
李世民等人原以为李想会提出何等惊世骇俗的计策,未曾想竟是屯田之法。
那个“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名号虽有些新奇,但在他们看来,其本质与历朝历代的屯田并无二致。
长孙无忌率先出列,对李想的提议提出了质疑:
“燕王殿下,《汉书》有载,汉武帝时便已在西域设校尉、屯田渠犁。可见,屯田并非新法。仅凭此法,恐怕难以根除辽东之患吧?”
李想平静地回应:“单凭屯田,确实不足以安稳辽东,它只是诸多手段之一。我所提的‘生产建设兵团’,其职能也与前朝屯田不尽相同,具体细则,我将另行上奏。今日,我想先谈谈屯田之外的策略。”
对于长孙无忌的诘难,李想早有预料,也并未放在心上。
这些年,与他作对的人不在少数,但鲜有能占到便宜的。
“除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李想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更为激进的方案,“我们还需对高句丽旧部采取拉拢、分化、打击并行的策略。”
“首要之举,便是将所有手上沾有我大唐子民鲜血的高句丽贵族与官员,连同其家族,尽数贬为奴籍。此举涉及的人数,预计不下三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