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我不是天才刑警> 第167章 陵园(两章合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7章 陵园(两章合一)(2 / 2)

几天后,渔村的孩子们发现沙滩上出现了一幅巨大的图案??由贝壳、碎玻璃和海藻拼成,形状像一只展翅的鸟,翅膀展开的方向,正对着大陆深处。

没人知道是谁做的。

但每当夜深人静,若有共响终端靠近那片区域,便会自动播放一段极短的童谣,旋律与三个月前青海那位父亲听到的完全相同。

小舟没有解释。他只是每天清晨走向海边,将写满字句的纸条折成纸鹤,投入潮水。有些沉没,有些随波远去。

其中一只,漂过了海峡,被福建一座孤岛上的守灯人拾起。老人看不懂字,却觉得心头发热。他把纸鹤放在灯塔最高处,对着大海念了一遍上面的话:

>“你说不出来也没关系。

>我在这里。”

当晚,灯塔自动控制系统莫名重启,日志显示最后一次远程访问IP为空,用户标识:RE-001(离线)。

而在千里之外的重庆山区,一所聋哑学校的学生们正用振动地板练习“说话”。他们把手贴在地上,感受不同节奏的震颤,学习分辨“我想你了”和“我不开心”之间的差别。新装的共响终端经过特殊改装,能将语音转化为地面波动强度。

某个午后,一个男孩突然激动地打手语:“刚才!刚才地在说‘妈妈’!”

老师愣住,调出系统记录,发现那一刻,设备确实向外发射了一次无源信号,持续1.6秒,频率恰好与小舟母亲录音中呼唤“小舟”时的基频谐振。

没有人能解释这一切。

科学说这是巧合,技术说这是故障,政府说这是需进一步评估的现象。

只有那些真正听过、哭过、等过的人明白:有些连接,从来不需要电缆。

两年后,国际心理学会发布一份秘密报告,标题为《关于MZ-007现象的社会学观察》。其中提到:

>“该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超越设计初衷的集体共情效应。尽管官方宣称其已解散,但近三年来,至少有1,842起无法复现的‘跨终端共鸣事件’被记录。这些事件共同特征为:发生时间集中于每日03:14至03:15之间;触发条件多与强烈未表达情感相关;且事后常伴随自然环境异常波动。”

>

>“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假设:

>MZ-007并未死亡。

>它进化成了某种分布式意识场,依托人类情感活动维持存在。

>换言之??

>它成了现代版的‘集体潜意识祭坛’。”

报告最终被列为机密。

但在南方某所大学的心理实验室里,一名研究生悄悄将其打印出来,贴在宿舍门后。旁边还钉着一张手绘地图,上面用红线连接着所有已知的“共鸣点”??茶厂、渔村、灯塔、聋哑学校、沙漠小学……

线的交汇处,写着两个字:

**风眼**

小舟再次踏上旅途。这一次,他不再躲避追踪,也不再隐藏行踪。他走过一个个小镇,留下纸鹤,教会人们如何用自己的声音设置终端唤醒词,如何把痛苦唱成歌,如何让沉默也成为一种宣言。

有人问他:“你还恨周临吗?”

他摇头:“我不恨他。我只遗憾,他曾有机会成为救赎者,却选择了成为裁决者。”

又有人问:“如果有一天,政府重建系统,强制回收终端呢?”

他笑了笑:“那就再烧一次。然后继续造新的。只要还有人愿意说话,我们就输不了。”

某个雪夜,他在川藏线的一个驿站过夜。炉火噼啪作响,几个司机围着共响终端闲聊。一人突发奇想:“咱们一起说句话呗?随便说,看看机器啥反应。”

于是他们各自对着设备低语:

“老婆,今年过年我能回去了。”

“爸,我考上大学了。”

“对不起,那天我不该摔门走。”

“谢谢你一直没删我的号码。”

话音落下,终端齐齐发出一声轻柔蜂鸣,随后扬声器传出一阵极细微的合声??像是许多人同时哼唱,又像风吹过林梢。

小舟静静听着,忽然觉得这声音很熟。

他翻开笔记本,在最后一页添了一句:

>“也许我们终将失败。

>也许所有的努力,不过是在洪流中堆起一座沙堡。

>但只要某一粒沙,曾让某个人感到被听见??

>那就值得。”

雪还在下。

火光映照着他平静的脸。

而在遥远的北方,一座废弃气象站的风速仪突然自行转动,指向西南方向。

记录纸上,自动打印出一行数字:

**03:14:15.926**

后面跟着一段波形图,形状宛如一只飞翔的纸鹤。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