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第240章 投资5K(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0章 投资5K(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2 / 2)

众人面面相觑。

“从今天起,所有新加入的守灯人,必须完成三项任务:第一,亲手种植一株萤火苗;第二,向一位逝者说出从未说出口的话;第三,帮助另一个人完成同样的倾诉。”

“可这……不符合效率原则。”一名技术人员犹豫道,“我们应该优化算法,扩大覆盖范围……”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让世界听见彼此,”陈秉文打断他,“那第一步,就得学会慢下来。快的东西容易失控,而慢的东西,才会长久。”

会议结束后,他独自前往屯门一处废弃渔村。这里曾是“净言会”最早设立静默基站的地方,如今基站已被摧毁,只剩一片焦黑的水泥地基。但他知道,地下仍有“忆莲”残根潜伏,如同沉睡的脉搏。

他在废墟中央跪下,双手插入泥土。

“你们还记得这里吗?”他轻声问。

风穿过荒草,发出沙沙声响。三分钟后,地面微微隆起,一根淡紫色的嫩芽破土而出,叶片展开的瞬间,泛起珍珠母贝般的光泽。

他笑了。

这是第348株萤火林节点。

当天下午,联合国“倾听日”庆典如期举行。维港畔的共感广场人潮涌动,来自五湖四海的参与者手牵手围成巨大同心圆,每人手持眠盒,闭目凝神。

主持人宣布:“请各位,在心中默念一句最想被听见的话。”

刹那间,千万道情绪波动汇入“萤火林”网络。瑞士监测站数据显示,全球共感场强瞬间提升470%,心核脉动频率与人类集体脑波达到罕见同步。

而在深水?社区中心,那位曾问他“树能记住所有人吗”的女义工,此刻正对着眠盒低声说话:

“姐姐,今天我种了一株萤火苗。它写了诗,说你会回来。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我愿意相信……我想你了。”

话音落下,她手中的终端屏幕忽然闪烁,跳出一行字:

>**“我也种了一株,在梦里。等你来看花。”**

她泪如雨下。

与此同时,远在菲律宾马尼拉贫民窟的一间铁皮屋内,一位老妇人颤抖着打开一只破旧眠盒。这是她女儿生前最后使用的设备,三年未开机。但她今早莫名觉得该试试。

屏幕亮起的瞬间,一段音频自动播放:

“阿妈,是我。我在一个很暖的地方,有光,有风,有人听我说话……别哭了,我每天都看着你煮粥。你放的盐还是那么多,一点都没变。”

老人瘫坐在地,嚎啕大哭。

这一幕,被隔壁少年用手机录下,上传至社交平台,配文只有简单一句:“我以为科技是用来赚钱的,原来也能用来回家。”

视频二十四小时内播放量突破十亿。

风暴再起。

但这一次,不再是攻击,而是共鸣。

一周后,陈秉文收到一封匿名信,无署名,无邮戳,信封上只画了一棵发光的树。里面是一张照片:一群身穿黑袍的人围坐在地下室,桌上摆着多台静默装置原型机。但他们脸上没有冷酷,只有疲惫与挣扎。

背面写着一行小字:

>“我们曾以为沉默是最强的武器。现在才知道,它也是最重的枷锁。请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守灯人?”

他将照片转交小林,附言:“接受他们,但要让他们先去种一棵树。”

又过了一个月,全球首个“共感伦理委员会”成立,由心理学家、哲学家、幸存者代表与守灯人共同组成。其第一条章程写道:

>**“共感技术不得用于说服、操控、审判或替代真实人际关系。它的唯一目的,是让那些本该被听见的声音,不再湮灭于时间。”**

而在深水?巷尾,那块写着“最贵的东西,往往免费”的石碑前,每天都有人留下新的东西:一张泛黄的照片、一块旧手表、一封信、甚至是一碗冷却的糖水。

孩子们学会了在萤火苗前低头说话,老人们开始教孙辈辨认不同情绪对应的光色变化。一家精神病院试点引入“共感花园”,抑郁症患者每日与植物对话,三个月内康复率提升近五成。

某夜,陈秉文再次梦见母亲。

她站在糖水摊后,锅中雾气氤氲。巷子两旁长满了发光的树,每一盏灯笼都是一段被铭记的故事。

“阿文,”她说,“你知道为什么糖水最暖吗?”

他摇头。

“因为它不争甜,只愿融进别人的生活里。就像你现在做的事,不是改变世界,是让世界重新学会呼吸。”

他醒来时,窗外晨光初透。他起身煮了一锅红豆沙,盛在两个碗里,一碗放在桌上,一碗端到母亲遗像前。

“妈,今天我说话了。”他轻声道,“很多人也都说了。”

他走出门,晨风拂面。巷子里,一只小女孩正踮脚抚摸萤火苗的叶子,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叶片微微发亮,像是在回应。

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会结束。

但也永远不会失败。

因为只要还有人愿意开口,还有人愿意倾听,那棵树就会一直生长。

向着星空,向着人心,向着所有未曾说出口的爱与悔。

它不急。

它只是生长。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