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选择我们,不是因为我们能快速出内容,而是因为我们能提供有温度的故事。”
苏木看着团队成员,格外坚定,“要是为了短期流量放宽标准,咱们跟速阅有什么区别?木槿的根,就扎在真实和匠心上,丢了这些,木槿就不是木槿了。”
傍晚,冬雨还没停,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莫名的一股冷风追来,带来了丝丝凉意。
徐佳莹坐在窗边,手里捧着杯温热的酒酿圆子,看着外面渐渐亮起的灯笼。
暖黄色的光透过雨幕,在水面上泛着细碎的光晕,像撒了一把星星。
“这关过去了。”她轻声说,想起之前“速阅”来势汹汹时的焦虑。
担心作者流失,担心用户被抢,担心木槿的坚持没有意义,如今这些担忧终于烟消云散。
苏木走过来,把一件厚外套轻轻披在她肩上,指尖轻轻拂过她微凉的耳垂:“这关过去了,但日子还长。以后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平台出现,可能还会有作者因为短期利益离开,但只要咱们守住初心,把每一个细节做扎实,把每一个故事写真心,就不怕走不远。”
他拿起桌上的“真实故事计划”投稿清单,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作者的采风经历。
有人为了写江南小吃,跟着崔姝学做三天春卷,记录下“荠菜要选带根的,焯水时加一勺盐能保持翠绿”。
有人为了写老木匠,在木匠铺蹲守一周,记下“刨子要磨到能映出人影,刨出来的木花才会像雪花”。
还有人为了写乌镇的雨,每天清晨去河边散步,观察“雨丝落在青石板上是圆点,落在水面上是涟漪,落在腊梅花瓣上是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