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做文创产品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加一些‘可体验’的设计?比如在缂丝围巾的吊牌上印个二维码,扫码就能看沈师傅织这条围巾的片段。”
“或者在苏绣香囊里放张小卡片,写着绣这个香囊用了多少针,每一针是什么针法,这样消费者拿到手,就知道这件东西不是机器批量做的,而是有人花了心思的。”
苏木放下茶杯,从口袋里掏出那本封皮已经磨出毛边的笔记本。
这是他专门用来记录创意的本子,里面不仅有文字,还画着各种草图。
他翻到新的一页,笔尖在纸上快速划过:“你这个想法特别好!单纯卖产品是‘一次性的交易’,但加上这些细节,就能让消费者和产品产生情感连接。”
他边说边画,“比如我们可以在木槿传媒的账号上开一个‘匠心日记’系列,每周拍一期短视频,不搞花里胡哨的剪辑,就跟着手艺人记录日常。”
“像沈师傅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到工坊,先把前一天没织完的缂丝经线理一遍,数清楚每一根线的位置,你绣雏菊时,要把一根丝线分成八丝,每一丝都要拉得均匀,这些‘慢镜头’一样的细节,反而比快节奏的视频更能打动人。”
徐佳莹凑过去,看着笔记本上的草图,眼睛一亮:“还可以加一个‘老手艺新玩法’板块!比如用缂丝面料做手机壳,壳子背面留一小块空白,让消费者自己用苏绣绣个小图案,哪怕只是绣个简单的‘喜’字或者小爱心,也能让他们有参与感。”
“再比如设计一套‘江南工艺’盲盒,里面有缂丝书签、苏绣发绳、古琴造型的钥匙扣,每个盲盒里还附一张手艺人的小卡片,写着‘这张书签是沈师傅用三天时间织的’,这样年轻人拆盲盒的时候,不仅能拿到礼物,还能了解背后的故事。”
两人越聊越兴奋,从线上内容策划聊到线下活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