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师傅,我有个想法。”她拉过一把小板凳坐下,与沈师傅平视,“我可以投资帮您推广缂丝工艺!咱们先注册‘沈氏缂丝’的商标,打造个人品牌,然后开发不同价位的产品。”
“高端的做汉服面料、收藏级绣品,中端的做围巾、披肩,平价的做香囊、书签。线上开网店、做直播,线下和‘江南匠心坊’合作开体验课,让年轻人亲手织一小块缂丝,感受这门手艺的魅力。”
沈师傅愣了一下,手里的梭子差点掉在地上。
他看着王丽真诚的眼神,又看了看身旁点头附和的徐佳莹和苏木,嘴唇动了动,半晌才说出话来。
“这……这太麻烦你了。缂丝制作周期长,一件旗袍面料要织三个月,投资回报慢,你可得想清楚。”
王丽笑着摇头,从包里掏出一份简单的商业计划书:“我看重的不是短期利益,是这门手艺的文化价值。您看,这是我昨晚熬夜写的初步方案,线上用短视频讲您的织丝故事,线下搞‘缂丝体验日’,再和周慧的汉服设计合作,推出联名款,肯定能打开市场。”
徐佳莹也帮腔道:“沈师傅,王丽在上海做过很多成功的文创项目,有她帮忙,咱们的缂丝肯定能走出苏州。之前‘江南匠心坊’的体验课,很多年轻人都问能不能学缂丝,只要有系统的课程和有趣的产品,肯定有人愿意学。”
苏木补充道:“咱们还可以申请非遗扶持资金,把缂丝坊改造成‘缂丝传承基地’,既做生产,又做教学,一举两得。”
沈师傅沉默了片刻,终于重重点头,眼中泛起光亮:“好!我信你们年轻人一次!只要能让缂丝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这门老手艺,我什么都愿意配合。”
当天上午,四人围坐在织机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王丽结合自己的经验,细化了推广方案。
线上每周更新三条短视频,分别拍“沈师傅的织丝日常”“缂丝纹样的故事”“缂丝产品的制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