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74章(1 / 2)

苏木点点头,走到“非遗匠人馆”的墙边,看着墙上手艺人的照片和故事介绍。

照片里,沈师傅在缂丝织机前专注地穿梭梭子,周师傅手把手教学员劈竹丝,吴匠人在蓝印花布染缸前搅拌染料,每一张脸都写满了对工艺的坚守。

“接下来,我们要扩大‘工艺青苗计划’的规模,邀请更多手艺人担任讲师,开设更多工艺课程。”他转头对众人说。

“之前只有竹编、苏绣、缂丝三个方向,现在可以把榫卯、蓝印花布、油纸伞都加进去,让学员有更多选择。”

“同时,我们还要和苏州工艺美院、苏州大学文学院合作,设立实习基地,让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有机会来这里实践,把理论知识和传统工艺结合起来,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王丽正在核对当天的销售清单,闻言抬起头:“和高校合作这个想法太好了!既能为学员队伍补充人才,又能借助高校的学术资源,挖掘更多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让我们的产品更有深度。我来负责对接高校,争取下个月就能签订合作协议。”

邢梦洁抱着刚整理好的体验工具包走过来,里面装满了小巧的竹丝、绣线、针具。

“我刚才统计了一下,今天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孩子们对竹编和苏绣特别感兴趣。我们可以专门设计一套儿童体验课程,用更简单的工具和步骤,让孩子们在玩乐中了解传统工艺,从小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周慧笑着补充:“儿童市场确实是个好方向。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卡通形象的文创产品,比如用竹编做的小动物挂件、用苏绣绣的卡通书签,再搭配儿童体验课,肯定能吸引更多家庭游客。我让陈阳和林薇先做几个设计方案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州记忆”工作室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工作室的门就被推开了。

周师傅和学员们先到竹编体验区,把前一天劈好的竹丝分类整理好,用温水浸泡软化,确保编织时不易断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