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79章(1 / 2)

姨婆看着“苏州记忆”项目的蓬勃发展,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她虽然腿脚不如从前灵便,但依旧坚持每周来工作室两三次。

她不爱坐享其成,总想着多做点什么,一来就直奔苏绣体验区,要么坐在绣架前示范针法,要么手把手指导学员。

有一次,一位学员在绣“缠针绣”变体针法时,无论怎么尝试,丝线的捻转力度都掌握不好,绣出来的花瓣总是缺乏光泽和层次感,急得满头大汗。

姨婆看到后,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轻轻拿起学员的手,放在自己的手上,让她感受自己捻线时的力度。

“孩子,捻线不是用蛮劲,是巧劲。手指轻轻捏住丝线,转半圈就停,力道要匀,就像抚摸小猫一样轻柔。”

她一边说,一边拿起针线示范,银针在真丝面料上穿梭,丝线随着手指的捻转呈现出细腻的光泽,花瓣的层次感瞬间就出来了。

学员跟着姨婆的动作反复练习,慢慢找到了感觉,当她终于绣出合格的花瓣时,激动地抱住了姨婆:“姨婆,谢谢您!我终于学会了!”

姨婆笑着拍了拍她的后背:“慢慢来,手艺都是练出来的。当年我学绣的时候,比你还笨,绣坏了不知道多少块面料,才有了今天的手艺。”

除了指导学员,姨婆还会把自己珍藏的老物件拿出来分享给大家。

有一次,她带来了一个民国时期的苏绣扇面,扇面上绣着“荷塘月色”,采用了“双面绣”工艺,正面和反面的图案一模一样,栩栩如生。

她把扇面小心翼翼地铺在展示台上,让学员们轮流欣赏:“你们看,这‘双面绣’讲究的是针脚的对称和丝线的搭配,正面绣完,反面也要一模一样,不能有一丝偏差。”

“当年我母亲教我‘双面绣’,光是练习针脚对称,就花了整整一年时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