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刻间,花海凋零,化作飞雪纷扬。女子身影渐淡,最后只剩一句飘散空中:“替我们,看看太平的模样。”
杨戬伫立良久,取出《忆璃集》,翻至空白附页,提笔写下:
“今日见万人悔,花开满战场。方知救赎不在彼岸,而在人心一念回转之时。”
笔锋未干,远处传来马蹄声。
十余骑疾驰而来,皆着黑甲,旌旗绣有“巡狱司”三字。为首将领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杨先生,奉陛下密旨,请您即刻返京。”
“为何?”杨戬不动声色。
“朝中大变。”将领神色沉重,“三日前,丞相联合七十二世家发动政变,宣称‘仁政误国’,已废太子,囚禁皇帝,并下令全国焚书,尤其《忆璃集》,凡持有者株连九族。他们立碑昭告天下:‘自此之后,唯力者尊,唯强者活。’”
杨戬冷笑:“又是这一套。”
“但他们没想到……”将领抬头,眼中泛光,“书越烧越多。百姓夜里偷偷传抄,孩童在墙上默写,狱中囚犯用血书背诵。有人被抓,临刑前高呼:‘先生说过,思想杀不死!’三千人围观,竟齐声复诵《忆璃集》序言,声震九霄。”
杨戬闭目,耳边仿佛真响起那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天地有缺,人心可补;世道昏暗,我愿持灯……”
他睁开眼,看向西方尽头。
那里,朝阳正破云而出,照亮万里河山。
“我不回去。”他说。
“为何?!”将领震惊,“天下需要您!”
“天下不需要一个神。”杨戬平静道,“它需要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敢于在黑夜中点燃一支蜡烛。”
他指向脚下焦土:“你看这战场,曾埋葬无数英雄豪杰,他们也曾想改天换地。可真正让这片土地重生的,不是他们的刀剑,而是后来某个母亲教孩子说‘谢谢’的那个瞬间。”
将领沉默良久,终是起身:“那……您要去哪里?”
“去下一个村庄。”他说,“去下一个愿意听我说话的孩子身边。”
马队离去后,杨戬继续前行。途中遇一盲童乞讨于道旁,蜷缩在破席之中。他停下脚步,蹲下身,轻声问:“你想听故事吗?”
盲童点头。
他便坐在尘土中,一字一句,讲述《忆璃集》第二章:“如何面对苦难。”
讲到动情处,盲童忽然咧嘴笑了:“先生,您的声音,好像我娘。”
“那你娘一定很温柔。”杨戬说。
“她死了。”孩子低声,“被人推进井里,就因为我瞎,拖累她。”
杨戬心头一紧。
“可我不怪她。”孩子仰起脸,空洞的眼睛望着天空,“她说过最后一句话是‘对不起’。我觉得……她是爱我的。”
杨戬喉头哽咽。
他脱下外袍,裹住孩子,抱起他走向不远处的驿站小镇。
一路上,他低声哼起归心庄的童谣:
“桃树开花春风吹,
先生讲课我不睡。
若有黑暗吞天地,
我就做那盏小灯。”
三天后,小镇学堂重建开课。第一堂课,杨戬教孩子们写两个字:“原谅”。
有人反对:“凭什么原谅伤害我们的人?”
他答:“原谅不是为了他们,是为了你自己不再被仇恨锁住。你可以不忘记,但可以选择不下一次举起刀。”
盲童坐在第一排,用手摸着木板上的刻痕,一遍遍描摹那两个字。
当晚,杨戬梦见姜璃站在江南水畔,撑伞而立。雨丝斜织,桃花纷飞。她转身对他笑,嘴唇轻启:
“你终于学会了放手,也学会了坚持。”
他想回应,却发不出声。
醒来时,窗外晨曦微露,桌上多了一封信,无署名,仅有一行小字:
“她在轮回中安好,你也一样。”
他抚着天目,轻叹:“原来爱从未消失,只是换了方式存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走过千山万水,足迹遍布九州。有人说他是圣人,有人说他是疯子。但他始终只是一个背着旧书囊、手持断刀的旅人。
某年春,归心庄迎来百年庆典。阿芽已两鬓斑白,仍每日授课。典礼上,她取出一块桃花木牌,高声宣读:
“此牌原属一人,他曾说:‘道在民间,不在高台。’今日我们将其供于堂前,不为祭祀,只为提醒??每个人都能成为别人的光。”
台下万人肃立,齐声诵读《忆璃集》终章:
“我不求世人皆贤,只愿每颗心中,留一寸柔软之地。
我不愿人人成圣,但望每当有人跌倒,总有一双手愿意扶起。
如此,则人间可期,春天常在。”
而在极西之地,一名少年拾起沙地中一块残碑,拂去尘土,露出三个模糊大字:
**再思堂**。
他喃喃念出,忽然泪流满面。
因为他记得父亲临终前说的话:“如果有一天你看到这三个字,替我进去看看……也许,我真的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