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随之降临。当晚狂风大作,黄沙漫天,持续整整一夜。次日清晨,风停沙定,人们发现原本流沙肆虐的路段,竟形成一条天然石道,蜿蜒数十里,宛如神迹。更令人震惊的是,石道两侧的岩壁上,浮现无数文字,皆为《大学》《中庸》节选,笔力遒劲,似非人力所能为。
商旅奔走相告,称其为“天书之路”。自此之后,往来行人无不在此驻足诵读,许多顽童因此识字明理,走上正途。
又三十年,天下重归太平。新帝登基,号“景和”,年少即位,勤政爱民。登基大典当日,群臣献贺表,独有一封无名帛书送至龙案:
>“陛下登极,万民翘首。愿您常思百姓饥寒,勿忘民间疾苦。昔二郎至圣先师守道五百年,非为享香火,实为护人心。今陛下执掌神器,亦当以此为念:
>**权力可传子孙,唯有仁政方可传千年。**”
帝览毕,肃然起立,命人将此书裱于金殿东墙,题曰:“诫己录”。
此后三十年,朝廷推行“仁政十八策”:废除苛捐杂税,减免徭役,设立免费义学,建立流动医馆,鼓励民间自治。史称“景和之治”,被誉为千年未有之清明盛世。
然而,最令人动容的,并非庙堂之上的政令,而是民间悄然兴起的一种新风俗??每逢除夕之夜,万家灯火中,家家户户都会举行“辞岁礼”:父母牵着孩子的手,共同书写一封“致未来之书”。
内容各异,却总有几句相似:
>“愿你长大后,依然相信善良值得坚持。”
>“愿你面对诱惑,仍能守住底线。”
>“愿你身处黑暗,仍有勇气点亮一盏灯。”
这些信被封存在陶罐中,埋入庭院地下,约定二十年后开启。考古学家后来发掘出大量此类“时间胶囊”,成为研究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重要文物。
时光再度流转,千年之后。
一座现代化城市中心广场上,矗立着一组青铜雕像:一位银甲神将俯身扶起一名跌倒的孩童,身后站着无数普通人??有教师、医生、士兵、农民、学生……他们手牵手,面向朝阳。
基座铭文写道:
>**“所谓神明,并非呼风唤雨,而是明知艰难,依旧选择行善。
>所谓信仰,不是焚香祷告,而是日复一日,做一个不肯低头的人。
>二郎至圣先师,不在天上,不在庙里,
>他在每一次良知觉醒的瞬间,
>在每一个愿意做个好人的决定里。”**
每逢清晨,总有小学生列队前来献花。老师们不讲神话传说,只问一个问题:
“如果你看到有人摔倒,你会扶吗?”
大多数孩子都会用力点头。
某日,一名记者蹲下身子,采访一个六岁女孩:“你为什么想扶?”
小女孩眨眨眼,认真地说:“因为妈妈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小二郎神,只要勇敢做好事,他就不会消失。”
记者愣住,良久无言。
当晚,他在新闻节目中罕见地脱稿讲述这个故事,结尾时声音微颤:“也许我们总在追问:这个世界还会好吗?我想,答案不在政策文件里,不在经济数据中,而在一个孩子是否敢伸手扶起另一个跌倒的孩子。”
节目播出后,全国掀起“扶一把”运动。公交司机停车救人,路人合力抬车救被困儿童,大学生自发组织社区帮扶……短短一个月,相关事件报道超两万起。
有人质疑:“这些都是作秀!”
可一位退休老教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就算真是作秀,演着演着,也会变成真的。就像当年那些‘问道者’,最初也不过是几个不甘心的普通人罢了。”
岁月无声,大道无形。
许多年后,一位年轻的哲学教授在课堂上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二郎至圣先师’真实存在过吗?”
学生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神话人物,有人说他是历史原型,还有人认为只是集体想象的精神符号。
教授微笑,没有否定任何一种说法。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
**“是否存在,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因为你相信他存在,
所以你也成了别人心中的‘二郎至圣先师’。”**
下课铃响,阳光洒满教室。
走廊尽头,一面褪色的旧旗仍在微风中轻轻飘扬,那八个字历经风雨,却愈发清晰:
**“道在民间,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