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二郎至圣先师> 336.三箭齐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36.三箭齐发(2 / 2)

老人微笑道:“意思是,当人心平静、公正、充满爱的时候,天地就会回到它本来的样子,花会开,河会流,人也会彼此尊重。”

课后,他在办公室翻开一本破旧日记,写下今日心得:“昨天又有家长问我,学这些有没有用。我说,十年前,我班上有个孩子偷了同学的钱。我没骂他,带他去养老院陪老人聊天。三个月后,他主动把攒下的零花钱捐给了更穷的孩子。这就是‘有用’。”

合上日记时,窗外传来孩子们嬉闹的声音。他抬头望天,云卷云舒,一如初心。

---

与此同时,太平洋彼岸的洛杉矶,那位曾问父亲“中国人真的这么认真想做好人吗”的华裔高中生,如今已成为一名社区组织者。他成立了一个名为“LightWithin”(内在之光)的青年团体,鼓励亚裔青少年讲述家族记忆中的道德传承。有人说起祖父在上海沦陷时期拒绝为日军翻译,被打断肋骨也不改口;有人回忆祖母在饥荒年代偷偷接济邻居,自己一家吃树皮度日。

一次活动中,他播放了《明灯之下》片段。结束后,一名韩裔女生站起来说:“我一直觉得东方文化压抑个性,但现在我发现,它其实教会人承担责任。我想回去跟我奶奶学汉字,她说每一个字都藏着祖先的叮嘱。”

全场掌声雷动。

---

国内方面,“明德读书会”虽仍属民间自发,但其影响力已渗透至社会肌理。不少企业开始设立“良知评估”机制,将员工的社会责任感纳入晋升参考;法院系统试点“道德情节考量”,在轻微案件审理中引入当事人日常品行调查;更有高校开设“生活哲学”通识课,教材之一便是那篇满分作文《心光》。

然而,质疑声从未消失。

某知名网络大V发文批评:“这是道德绑架!现代社会讲法治,不靠圣贤教化。这些人打着‘善良’旗号,实则构建精神乌托邦,迟早演变成清规戒律式的压迫。”

文章引发激烈争论。支持者反驳:“我们倡导的是自觉行善,而非强制服从。法律管底线,道德指方向。两者并行不悖。”

反对者则冷笑:“一旦道德被集体推崇,就会变成审判异类的武器。你们口中的‘明德’,谁能定义?谁来监督?”

这场论战持续数周,直至一位残疾退伍军人现身说法。他在视频中平静陈述:“我双腿截肢,靠轮椅生活。去年冬天,小区物业嫌我进出麻烦,想把我家单元门禁改成人脸识别,可我的眼睛受损无法识别。我去投诉,没人理。直到读书会几位邻居站出来,联名写信,甚至自费帮我安装可视对讲系统。你说这是道德绑架?可那一刻,我是被‘绑’着重新感受到了人的温度。”

评论区沉默许久,终于有人留言:“原来,所谓道德,不过是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努力。”

---

这一夜,陈默坐在书桌前,翻阅着各地寄来的信件。一封来自云南山村的小学老师写道:“我们这里没有图书馆,但孩子们每人轮流保管一本书,传阅一周。他们给《大学》包上了牛皮纸封面,写上‘我们的光’。”

另一封来自深圳的程序员说:“加班到凌晨两点,打开业主群,发现有人分享了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醒大家别让快递小哥在楼下等太久。那一瞬间,我觉得这座城市没那么冷了。”

他逐一回复,字斟句酌。写到最后,窗外已现晨曦。他起身推开窗,凉风扑面而来,远处高楼灯火渐次熄灭,唯有路灯依旧明亮。

他忽然想起少年时代那个雨后的午后,老妇递给他红薯时说的话:“火种不怕藏,就怕没人想去点。”

如今,那火已成星野。

---

数月后,教育部宣布将在中小学全面推行“品格教育融合课程”,摒弃空洞说教,转而通过真实案例、角色扮演、社区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责任、诚信、共情与勇气。首批试点教材中,收录了陈默当年那份扶贫报告,配图正是那位父亲捧着拼音版《大学》的笑容。

发布会现场,记者提问:“为何此时推动此类改革?”

发言人答:“因为我们在疫情、灾难、动荡中看到,真正支撑社会运转的,不只是科技与制度,更是每一个普通人内心不肯熄灭的良知。我们不能再让孩子们认为,优秀只等于分数和收入。”

台下掌声如潮。

---

这一年冬季,终南山迎来罕见大雪。纪念馆因积雪关闭,管理员提前下山。深夜,监控摄像头拍到一道模糊身影踏雪而来。那人背着一个布包,在墙前伫立良久,随后取出工具,缓缓刻下新的一行字:

>“他们说我疯了,因为我总帮陌生人。

>我说他们疯了,因为他们觉得这很奇怪。

>??一个普通的读书会成员”

镜头雪花闪烁,未能看清此人面容。

次日雪停,一行脚印延伸向山林深处,再无踪迹。

---

而在南方一座小城的图书馆角落,一个十岁男孩正埋头抄写《问道录》。他母亲轻声问他:“累不累?”

男孩摇头:“不累。老师说,写字能让心安静下来。”

母亲看着纸上稚嫩却认真的笔画,忽然觉得眼眶发热。她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怀抱理想,后来被生活磨平棱角,渐渐只关心柴米油盐。直到半年前参加社区读书会,听到一位退休医生讲述非典时期坚守岗位的经历,她才猛然醒悟:原来人活着,除了生存,还可以选择崇高。

她轻轻抚摸孩子的头发,低声道:“慢慢写,妈妈陪你。”

窗外,夕阳西沉,余晖洒在书页上,照亮了那一行墨迹未干的文字:

>“若天下无光,吾辈即灯。”

远处钟楼敲响六下,公园长椅旁,一群老人正展开《论语》开始nightlyreading。街角便利店门口,值班店员为避雨的快递员递上一杯热茶。医院走廊里,实习护士蹲下身为一位聋哑老人耐心比划病情说明。

无数微光,在这座城市的暮色中静静燃烧。

没有人呐喊,没有人称颂。

但他们都在走。

所以,也请你别停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