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二郎至圣先师> 337.了断故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37.了断故人(2 / 2)

窗外,暮色渐浓。城市华灯初上,车流如织。他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一条来自新疆喀什的消息,署名是那位维吾尔族老教师:

>“今天班上那个曾偷钱的孩子,现在成了班长。他在作文里写道:‘以前我以为穷就是命不好,现在我知道,心穷才是真的穷。我要做一个心里有钱的人。’

>陈老师,你说得对,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

>谢谢你,让我们找回了教书的意义。”

陈默看着这条消息,眼眶微微发热。他回复了一句:“不是我点燃的,是你和孩子们自己守护住了那盏灯。”

放下手机,他走出办公楼,寒风扑面。街角便利店的灯光温暖明亮,一位店员正帮一位盲人顾客挑选牛奶,耐心描述每种包装的区别。马路对面,地铁站口,几个大学生模样的青年正在发放小册子,标题是《每日一善:五分钟也能改变世界》。

他驻足看了一会儿,忽然觉得疲惫尽消。

回到家,书房灯还亮着。桌上摊开着一封未寄出的信,是他写给林昭的??尽管他知道那人早已不在世间,甚至不确定是否真有其人。

信上写着:

>“你说过,最可怕的不是黑暗,而是人们习惯了黑暗,以为本该如此。

>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抬头看天,寻找属于自己的星星。

>他们在公交车上让座时多说一句‘您慢点’;

>在公司会议上为弱势同事发声;

>在网络骂战中选择沉默而不是加入攻击;

>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多想一秒‘这事能不能见光’……

>这些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正是它们,一点点拆解着冷漠的高墙。

>林昭,你若还在,一定会笑吧?

>原来凡人真的能成灯。”

他吹熄台灯,推开窗。夜空清澈,繁星点点。

远处钟楼敲响九下,一阵风吹过庭院,带动檐角铜铃轻响。院中那棵老梅树已有花苞悄然绽放,洁白如雪,幽香暗涌。

他忽然记起少年时代读过的那句诗:

>“纵使深夜寒彻骨,亦有微光破云来。”

第二天清晨,终南山纪念馆重新开放。管理员清扫积雪时,在石墙背面发现了一行极细的小字,似乎是用指甲或石片悄悄刻下的,字迹稚嫩:

>“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

没有人知道是谁写的,也没有人追问。

因为在这一天,全国两千三百所中小学同步举行了首次“品格实践日”。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区:有的为孤寡老人读报,有的清理河道垃圾,有的在菜市场帮商贩计算诚信摊位的收支。

成都一所小学的操场上,数百名孩子手持蜡烛,围成一个巨大的“心”形。老师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点灯吗?”

一个小女孩举起手:“因为黑暗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亮。”

全场掌声雷动。

而在西北戈壁哨所,那位副班长带领战士们完成了一项特殊任务:他们用碎石在荒原上拼出了四个大字??**人心即灯**。航拍镜头掠过,苍茫大地之上,那四字如烙印般清晰可见,随风不灭。

夜晚,士兵们围坐在篝火旁,再次朗读《孟子》。读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时,新来的小兵低声问:“班长,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也算‘义’吗?”

副班长望着星空,轻声道:“当你在暴风雪中为战友挡住寒风,当你把最后一块压缩饼干让给别人,当你明知危险仍选择坚守岗位??那就是义。

义不在书里,它活在每一次你心里的声音战胜了恐惧的时候。”

火光映照着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他们眼中闪烁的,不只是火焰,还有信念。

与此同时,在太平洋彼岸的洛杉矶,“LightWithin”团体举办了一场跨文化夜谈。来自不同族裔的年轻人围坐一圈,分享各自家族中的“光明时刻”。当那位华裔青年讲述完祖父拒当日军翻译的故事后,现场陷入长久沉默。

最后,一名非裔女生站起来说:“我一直以为美国梦就是成功、财富、自由。但现在我发现,真正的自由,是哪怕身处压迫,仍有勇气说‘我不服从’。

你们东方讲‘浩然之气’,我想,那就是灵魂的脊梁。”

众人肃然。

活动结束时,他们共同写下一句话,贴在墙上:

>“无论肤色、语言、信仰,我们都曾在某一刻,选择不做懦夫。”

这一夜,全球多个城市同时点亮了象征“心灯”的装置艺术。东京涩谷十字路口的大屏上滚动播放着中国留守儿童诵读《礼记》的画面;巴黎左岸书店橱窗陈列《问道录》法译本,配文:“Lemondeabesoindelumièredouce.”(世界需要柔和的光);纽约时代广场的新年倒计时特别环节,突然切换成一分钟黑屏,随后浮现一行中文:

>**若天下无光,吾辈即灯。**

那一刻,无数人停下脚步,拍照,转发,流泪。

而在南方小城的图书馆,那个十岁男孩仍在抄写《问道录》。他已经抄到了最后一章: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母亲坐在旁边织毛衣,偶尔抬头看他一眼,嘴角含笑。窗外月色如水,洒在书页上,照亮了那一行墨迹未干的文字。

男孩忽然停下笔,抬头问:“妈妈,等我长大了,也能像陈老师那样,让更多人变好吗?”

母亲放下针线,认真地看着他,点头:“只要你一直记得今晚的心。”

孩子笑了,低头继续书写,一笔一划,郑重其事。

风拂过窗帘,带来远处公园传来的朗读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声音稚嫩,却坚定。

就像种子破土,就像晨曦刺破黑夜。

就像十年前那个雨后的午后,老妇递给陈默红薯时说的那句话??

火种不怕藏,就怕没人想去点。

而现在,千千万万人,都伸出了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