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二郎至圣先师> 339.忧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39.忧虑(1 / 2)

“凌霄殿主想要利用当前本朝龙脉散落的机会,偷天换日,更易神器?”庐阳王秦宏眉毛陡然竖起来。

秦玄:“江山易鼎,涉及天下民心,轻易做不到偷梁换柱,以我观之,其人是想要利用山河龙脉或是修炼或是发挥另...

夜风穿过终南山的松林,发出低沉而绵长的呜咽。茶馆老板娘熄了灯,却没关门,任那扇木门半开半掩,像一张欲言又止的嘴。她坐在案前,手里摩挲着女儿那本《心迹》,指尖滑过一页页稚嫩却坚定的文字??“我想让张奶奶不再害怕黑夜里没人说话”“我希望老周叔的儿子能回来看看他”。她忽然觉得,这些字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刻进了空气里,悄悄改变着什么。

远处传来脚步声,轻得几乎被风吹散。一个穿灰布衫的女人站在门口,怀里抱着个襁褓。老板娘抬头,认出是山那边村里的寡妇李春兰,三年前丈夫车祸去世后便再未露面。

“姐……我能在这儿待一会儿吗?”女人声音发颤,“孩子发烧了,卫生所关门,我又不敢去医院……怕他们说我没有身份证。”

老板娘立刻起身:“快进来!炉子还热着。”她接过婴儿,触手滚烫,小脸通红。她赶紧烧水、找退热贴,翻出陈默寄来的应急包??那是“心灯驿站”统一配发的物资箱,里面不仅有药品,还有一张录音二维码,扫码就能听到医生远程指导。

“这东西真管用?”李春兰盯着手机上播放的语音,一个温和男声正讲解物理降温的方法。

“管用。”老板娘点头,“上个月王婶家娃高烧抽搐,靠这个撑到救护车来。”

女人低头看着孩子额头贴上的冰毛巾,眼泪无声落下。“我一直躲着,觉得世界不要我了……可今天路过这儿,看见墙上那句话:‘你不是孤单一人,只是还没遇见懂你沉默的人。’我就……走不动了。”

老板娘顺着她的目光看向墙角,那里挂着一幅学生手绘的标语,墨迹未干。

那一夜,母子留宿在茶馆阁楼。凌晨两点,婴儿体温终于降下来,女人抱着孩子坐在窗边,望着外头渐亮的天色,忽然开口:“我以前教小学语文,最喜欢讲《论语》里‘己欲立而立人’那一章。后来停课了,我也忘了自己是谁。但现在,我想重新开始。”

老板娘没应声,只递过去一支笔和一张信纸。“那就写下来吧,放进‘心信箱’。说不定哪天,有人会因为你这句话,也敢站起来。”

与此同时,在北方小城的消防站宿舍,新郎消防员正整理旧物。妻子带着孩子回娘家了,屋里安静得出奇。他拉开抽屉,翻出一本泛黄的日记本,封皮上写着父亲的名字:赵建国。

翻开第一页,日期是二十年前的一个雪夜。

>“今天救了一个被困火场的小女孩,她出来时紧紧抓着我的手套不放。她说:‘叔叔,你是不是神仙派来的?’

>我说不是,我是普通人。

>她摇头:‘可你让我活下来了,你就不是普通人。’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别人最黑的时候伸一次手,这个世界会不会不一样?”

他的眼眶一下子湿了。父亲因公殉职那年他才十六岁,葬礼上无数陌生人送来花圈,有人说:“赵队长救过我们全家。”可那时他只记得痛苦,从未真正理解父亲的选择。

他合上日记,打开手机,录了一段视频上传至“心灯计划”平台:

>“我是赵建国的儿子。昨晚我救了两个煤气中毒的老人,他们醒来第一句问我是不是我爸爸。我说不是,但我希望我是。”

>

>“我想告诉大家,英雄不是天生的,是一次又一次选择善良堆出来的。今天我把父亲的日记捐给‘传灯录’项目,请让更多孩子看到:所谓伟大,不过是平凡人在关键时刻没有转身离去。”

视频发布不到三小时,转发破百万。评论区涌出数百条相似故事:

>“我妈是乡村医生,一辈子骑自行车走十里山路给人看病,从没收过钱。”

>“我爸修了四十年铁路,临终前说最骄傲的事不是修了多少桥,而是救过七个跳轨的人。”

>“我外婆九十岁还在教邻居小孩背《弟子规》,她说文化不死,人心就不冷。”

而在西南怒江峡谷的教室里,支教老师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邮件。附件是一份出版合同,《我也要发光》将作为“少年心光丛书”首册正式出版。出版社写道:

>“我们曾以为童书市场只需要童话与冒险,但你们让我们看见,真实的力量才是最动人的魔法。”

孩子们围在电脑前尖叫起来,那个写下书名的小男孩涨红了脸,一句话都说不出。老师蹲下身,轻声问:“你现在想说什么?”

他想了想,认真地说:“我想请全班同学都当这本书的作者。”

于是第二天,全班三十一名学生每人写下一段话,汇成一篇长长的序言。其中一句写道:

>“我们住在溜索连接的世界,但我们的心不需要绳索才能抵达远方。”

这本书出版后三个月,全国已有七百所乡村学校启动“儿童心声写作计划”,超过十万孩子提交了自己的“微光日记”。教育部特别批示:“允许将此类实践计入综合素养评价体系。”

同一时间,陈默正在西北某座废弃煤矿考察。这片资源枯竭之地曾是工人聚居区,如今只剩断壁残垣。但他注意到,一面塌了一半的墙上,被人用红漆刷上八个大字:

>**人心若燃,废土亦春。**

他驻足良久,掏出笔记本记下这句话。随行志愿者告诉他,这是当地几位退休矿工自发组织“光明重建队”写的。他们白天捡废铁卖钱,晚上聚在一起读书,最近刚读完《孟子》中的“民为贵”章节。

“有个老大爷说,年轻时只知道拼命挖煤,以为那就是奉献;现在才明白,让人活得有尊严,才是真正的建设。”

陈默听罢,当即决定在此设立首个“心灯工坊”试点,邀请心理学家、建筑师和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社区修复。他亲自授课第一讲,题目是:

>《从地底到头顶:一个矿工如何照亮另一个灵魂》

课程录像上传网络后引发热议。一位网友留言:

>“我们总以为拯救需要惊天动地,可原来,只要有人愿意在废墟里种一朵花,春天就会循香而来。”

数日后,南方暴雨成灾,某县城突发山洪。救援队赶到时,发现一座孤楼困着十余名老人。危急时刻,一群中学生自发组成人链,协助转移群众。事后记者问他们为何敢冲进去,班长回答:

>“我们班刚完成了‘心灯课堂’的实践任务??帮助独居老人建立紧急联络卡。那天早上我还帮陈奶奶测血压……我不想她死。”

这段话被制成短视频,标题为《00后正在重新定义勇敢》。一夜之间,“品格实践档案”成为家长群热议话题。不少学校开始改革德育考核方式,取消虚假填报,改为社区盖章认证、邻里评分机制。

与此同时,太平洋彼岸的洛杉矶,“LightWithin”团体迎来第十二次夜谈。这次来了位新成员??一位白人老兵,越战归来后患严重PTSD,三十年未曾与人深交。他缓缓讲述自己的经历:

>“我在战场上学会的第一件事,是防备所有人。我以为信任等于软弱。直到去年,我在收容所做义工时,遇到一个无家可归的华裔老人。他不会英语,只会写几个汉字。有一天,他递给我一张纸,上面画了一盏灯,旁边写着:‘光给你,不怕黑。’”

>

>“那一刻,我哭了。我突然意识到,我一直在等这样一盏灯,哪怕它来自一个我不认识的人。”

全场寂静。随后,所有人起立鼓掌。活动结束前,他们在社区中心外墙拼出中文“仁”字,并用英文标注:

>“Kindnesshasnoborders.“

这一幕被路过的游客拍下,上传推特后迅速登上热搜。联合国青年发展署转发并评论:

>“文明的进步,不在于科技的高度,而在于共情的广度。”

回到国内,一场更大的变革悄然发生。新疆喀什那位维吾尔族老教师发起“双语共读行动”,带动周边二十多个村庄开展跨民族读书会。汉族农民学维吾尔语诗歌,维吾尔族孩子背诵《诗经》片段。一次活动中,一位七十岁的维族老太太拉着汉族老师的手说:

>“我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觉得语言不是隔阂,而是桥。”

这项行动引起中央民族大学关注,联合推出“民族心灯工程”,在全国民族地区推广“共读一本经典”活动。半年内,藏、蒙、壮、彝等少数民族地区相继成立“心灯书屋”,累计发放图书逾百万册。

而在东部沿海的一所重点中学,一场特殊的考试正在进行。考场没有监考老师,试题只有两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