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册封江阴侯!殿阁大学士?(今日1万4千字更新完成)
江行舟在密州府驻留了半月,观察妖蛮联军动向。
这半月间,北疆局势的发展,完全印证了他之前的判断。
正如他所料,失去了雪狼国这支最强悍丶也最具号召力的核心骨干部族后,那所谓二百万的妖蛮联军,其利益结合丶松散脆弱的本质暴露无遗。
密州城下,雪狼国的惨败如同一声惊雷,彻底炸响了他们内部积压的矛盾。
各部首领为了推诱战败责任丶争夺雪狼国溃散后留下的广袤草场和势力真空,在联军大帐内吵得面红耳赤,几乎兵戈相向。
在「谁愿步雪狼王后尘?」的冰冷现实面前,谁也不愿丶也不敢再当这南下送死的「出头鸟「」
口那看似庞大的联军,在边境虚张声势地对峙了一段时间后,终究因士气低迷丶各怀鬼胎,难以维系,最终一哄而散,悻悻然退回了塞外丶漠北深处。
江行舟也曾想过,是否继续主动出击,应战北疆妖蛮联军二百万大军。
不过,以他户部侍郎的身份,显然是无法主导这样规模的大战。
只能暂时放弃这个念头,以待将来。
北疆的燃眉威胁暂解,广袤的塞外迎来了久违的丶令人心安的平静。
太守薛崇虎继续坐镇密州府,摩下二十万经历血火淬炼的精锐之师军容鼎盛,士气如虹。
更关键的是,得益于江行舟前期那堪称「刮地三尺」般的雷霆手段抄没贪腐豪强,以及从江南丶巴蜀丶关中等地源源不断高效运来的补给。
密州府的钱粮丶军械储备不仅未因大战而耗损,反而比战前更加充裕,真正做到了府库充盈,兵甲鲜亮。
整个塞北道的防务体系,经过此役的整合与实战锤炼,犹如一块被锤炼过的精铁,变得空前坚固丶井井有条。
见边境局势已然平稳,诸事安排妥当。
江行舟深知,真正的棋局在洛京,便不再耽搁。
择一吉日,天朗气清,江行舟一行在满城军民自发夹道相送丶震彻云霄的「万胜!」「恭送江大人!」「恭送江侍郎大人!」的欢呼声中,正式启程南返。
车队规模不大,却极为精悍。
江行舟与夫人薛玲绮共乘一车,青婘与玄女一如往常,静默而警觉地随行左右。
此外,便是少量从北疆边军中挑选出的精锐作为护卫,以及几名处理文书的核心文吏。
轻车简从,却自有一股历经沙场丶携大胜之威而归的凛然气度。
车驾缓缓驶出巍峨雄壮的密州城门,将那座承载了血火丶荣耀与传奇的北疆雄城渐渐留在身后。
薛玲绮依在窗边,回望良久,眼中有着对父亲薛崇虎的依依不舍,更充满了亲身见证并参与了一场史诗般大捷的激动与感慨。
「岳父大人经此一役,坐镇北疆,击溃强敌,保境安民。
这份沉甸甸的战功,足以让他普升为一道刺史,晋升更高的文位,真正成为我在大周地方上的巨大助力和可靠基石。」
江行舟端坐车内,神色平静无波,自光却已穿越千山万水,投向了南方那座繁华与危机并存的圣朝心脏—洛京。
那里,是圣朝真正的权力中心,是波谲云诡丶暗流汹涌的朝堂。
北疆之战,他以一首镇国词丶一场酣畅淋漓的歼灭战,奠定了不世出的军功,也彻底打破了朝中多年来固有的势力平衡。
凯旋而归,等待他的,绝不会仅仅是鲜花丶凯歌与丰厚的封赏。
必然还有如影随形的明枪暗箭,甚至功高震主引发的猜忌审视,以及远比沙场厮杀更为复杂凶险的政治博弈与权力绞杀。
江行舟的眼中并无丝毫怯懦与犹疑,唯有深不见底的从容与掌控一切的自信。
北疆的风雪与刀剑,淬炼出他无匹的锋芒;
十万狼军的尸骨,铸就了他如山岳般沉重的威望。
如今,羽翼已丰,利剑在手,是时候携这赫赫战威,返回那片没有硝烟却同样能杀人于无形的战场。
车队旌旗招展,在官道上施逦而行,向着洛京方向前进。
天下人的目光,已从北疆的烽火,重新聚焦于这位年仅弱冠便已创下惊世功业丶即将载誉归来的年轻侍郎身上。
洛京城外。
十里长亭,早已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早已传遍京畿之地一塞北大捷丶阵斩雪狼国大妖王丶全歼十万敌军的江侍郎大人,今日凯旋!
无数百姓自发涌上街头,夹道相迎,从城门一直延伸到视野尽头,人人翘首以盼。
他们手中挥舞着临时找来的彩布,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狂喜,欢呼声丶议论声丶惊叹声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来了!来了!江侍郎的车驾到了!」
「快看!那青衫文士,便是阵前作镇国词篇丶召唤上古神将英灵的江大人!」
「天佑大周!天佑陛下!竟出了这等能安邦定国的柱石之臣!」
更令人瞩目的是,人群中有大量身着各色儒衫的文士,他们的狂热程度甚至超过了寻常百姓。
江行舟临阵作出镇国词篇丶引动神将英灵丶词章灭敌的事迹,早已在士林中被传颂为神话。
对他们而言,江行舟不仅是力挽狂澜的大周功臣,更是文道的一座丰碑,是指引大周无数读书人前路的璀璨星辰!
许多年轻文士激动得热泪盈眶,拼命向前拥挤,只为一睹这位堪称「当代文宗」的绝世风采。
江行舟的车驾行至巍峨雄壮的洛京城门前,场面更是达到了高潮!
只见城门之下,以中书令陈少卿丶门下侍中郭正丶尚书令魏泯这三位掌舵圣朝的内阁宰相为首,六部尚书丶各部侍郎丶九卿等几乎整个大周朝廷的核心高层,悉数到场迎接!
这迎候阵仗,堪称旷古烁今!
即便是亲王出征丶得胜还朝,也未必能劳动三位辅政宰相同时亲迎于国门!
这已不仅是礼仪,更是一种无声的政治表态。
面容清癯丶神色古井无波的中书令陈少卿,率先上前一步,拱手道:「江侍郎北疆一战,扬我国威,定鼎边陲,功在社稷,辛苦了!」
语气平和至极,听不出丝毫喜怒,但他这等身份人物亲自出迎并率先开口,其背后蕴含的意味,已然说明了一切。
门下侍中郭正与尚书令魏泯亦随之拱手致意,言辞虽简洁,礼数却极为周全。
他们心中对江行舟的忌惮丶警惕乃至不安,已升至顶点。
但此时此刻,在这众目睽睽之下,在这滔天的民望和赫赫战功面前,没有任何人敢流露出丝毫不敬或怠慢。
此刻与江行舟为敌,无异于是与沸腾的民心为敌,与即将给予重赏的女帝为敌。
江行舟从容下车,对三位宰相及身后黑压压的众臣一一还礼,态度不卑不亢,从容自若。
他脸上既无少年得志的骄矜之色,亦无骤登高位的惶恐之态,仿佛眼前这极致的荣耀与超规格的礼遇,皆是理所当然,坦然受之。
然而,真正的丶超越常理的殊荣,还在后方。
车驾穿过如山如海丶欢呼震天的人群,缓缓抵达森严的皇城。
随后,江行舟在众人簇拥下,步行直抵象徵着圣朝最高权力核心的紫宸殿前广阔的广场。
百官按品级序列,于汉白玉铺就的宏伟台阶两侧,庄严肃穆,鸦雀无声。
在百官屏息的注视下,在初升朝阳洒下的万道金辉照耀中,只见女帝武明月,竟亲自步出金銮宝殿,立于那九重丹陛的最高处!
她身着凤冠霞被,天威凛凛,风华绝代,竟以万乘之尊,亲降阶陛,迎接臣子凯旋!
这是何等恩宠?!
自古以来,君王犒劳功臣,最多于殿内设宴。
天子亲出金殿丶降阶相迎之礼,此等殊荣,已非简单的功勋赏赐,更近乎一种昭告天下的极致肯定!
女帝的目光穿越众人,精准地落在缓步走来的江行舟身上。
她那目光中,有毫不掩饰的激赏,有如释重负的欣慰,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丶仿佛看待国之重器般的灼热与期望。
「江爱卿,辛苦了。」
女帝的声音清越而沉稳,清晰地响彻整个广场,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北疆一战,爱卿以镇国词篇,力挽狂澜,护我大周山河,扬我国威,朕心甚慰!
大周有卿,乃社稷之福!」
江行舟于玉阶之下,面对女帝,深深一揖,声音平和却坚定:「臣,江行舟,幸不辱命。」
简单的对答,却重若千钧,在寂静的广场上回荡。
这一刻,阳光洒满汉白玉广场,折射出璀璨光芒;百官垂首肃立,静默无声;
皇城外万民欢呼汇聚成的声浪隐隐传来。
江行舟立于这荣耀与权力的顶点,身上依旧是那袭简单的青衫,却仿佛已与这整个圣朝的气运紧密相连。
凯旋的荣耀,在此刻达到了极致。
但所有明眼人都心知肚明,这极致的荣耀之后,犹如平静海面下的暗礁,等待着这位年轻侍郎的,将是洛京朝堂更加波谲云诡丶错综复杂的局势与无处不在的凶险挑战。
金銮殿前,那场极尽荣宠的盛大迎接仪式已毕。
女帝仪仗迤逦回宫,准备明日更为隆重的正式封赏大典。
文武百官们则三五成群,沿着汉白玉铺就的宽阔御阶缓缓而下,人人脸上还残留着方才目睹天颜亲迎的激动与震撼,低声议论着北疆大捷的惊世细节与江行舟那渊渟岳峙的风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兴奋难抑的气息。
人群的最前方,中书令陈少卿丶门下侍中郭正丶尚书令魏泯这三位执掌帝国权柄的内阁宰相并肩而行。
他们的步履相较于周遭的躁动,显得异常沉稳,面色平静无波,与身后那股无形的热浪形成了微妙而鲜明的对比,仿佛三块历经风浪的礁石,兀自立于潮头。
行至一处宫墙转折的僻静之地,恰好远离了身后喧闹的人流,陈少卿的脚步微不可查地放缓了半分。
他自光依旧平视着前方修剪整齐的松柏,仿佛在悠然欣赏宫苑景致,口中却发出近乎耳语般丶
唯有身侧二位宰相,能清晰捕捉的平淡声音:「非是我等嫉贤妒能,存心打压后进。
只是————江行舟此番崛起之势,过于迅疾猛烈,犹如九天雷霆,骤然炸响。」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沉了一分,「此子确有不世之才,然锋芒太露,其势过刚。
犹如离弦之箭,初时虽锐不可当,然弦力过猛,箭身恐有折损之虞;
亦如嘉木,生长过速则根基难免浮浅,遇大风必偃。
此非长久之道,于国于己,未必是福。」
他这话说得极尽含蓄雅驯,但身旁浸淫朝堂数十年的郭正和魏泯岂能不懂其深意?
江行舟如今携阵斩狼王丶覆灭十万敌军的泼天军功,身负镇国文名,更得女帝信重青睐集于一身,声望已如日中天。
若再不加任何制约,任由其凭藉此等势头一步登天,直接入阁拜相,甚至获得与他们三人平起平坐丶乃至凭藉圣眷隐隐超越的地位,那这朝堂之上苦心经营多年的平衡格局,必将被彻底打破,还有他们这些老臣从容转圜丶执掌枢机的馀地吗?
这已绝非个人好恶,而是关乎权力结构稳固丶乃至自身政治生命的根本考量。
尚书令魏泯闻言,眼中精光一闪,接口道,声音同样压得极低,带着金石之音:「陈相所言,实乃老成谋国之道。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让其缓一缓脚步,沉潜下来,多加历练。
于他自身韬光养晦丶稳固道基。
于朝局平稳过渡丶避免震荡,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他话语一转,提出了最关键的现实问题,「只是,该如何缓?
以何名义?
寻常理由,在此等大功和圣眷面前,皆如螳臂当车,徒惹笑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