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莹凑近屏幕,仔细看着分镜:“我觉得可以,腊梅纹样雅致,不会太花哨,还能突出传统文化元素。不过颜色可以再浅一点,用淡青色或者米白色,更符合油纸伞匠人的气质,也跟漫改的整体色调更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七百六十四章去杭州(第2/2页)
苏木点点头,在邮件里备注下徐佳莹的建议,又回复秦玉明:“让周慧出几个淡色纹样方案,下周开会讨论确定。另外,论坛上要是有文旅局的领导问起漫改衍生品,就把之前设计的油纸伞模型和汉服配饰带去,直观展示咱们的成果。”
处理完工作,苏木合上电脑,发现徐佳莹正翻看论坛资料,打印出来的文件上画满了红线,重点标注着“传统民俗的数字化传播”“江南IP的跨界开发”等议题,旁边还写着密密麻麻的笔记。
“看得这么认真?”苏木笑着递过一杯温水,“累了就歇会儿,高铁还要走一个多小时呢。”
“这些议题太有意思了,”徐佳莹抬起头,眼里闪着光,“你看这个民俗数字化,咱们乌镇有这么多老手艺,比如蓝印花布、木梳制作,要是能做成数字博物馆,让更多人在线上体验,肯定能吸引不少年轻人关注。”
“还有这个‘IP跨界’,咱们的漫改不仅能联动汉服、周边,还能跟民宿合作,搞个‘老院旧事’主题住宿,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故事场景。”
苏木看着她兴奋的模样,心里满是欣慰:“你这些想法都特别好,等论坛上有机会,你可以跟文旅局的领导聊聊,说不定能争取到政策支持。”
“咱们木槿也可以牵头,联合周慧的汉服店、邢梦洁的救助站,搞个‘江南文化体验季’,把漫改、民俗、公益结合起来,既传播文化,又能带动街坊们的收入。”
徐佳莹拿出笔记本,把这些想法快速记下来,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我还想把乌镇的老匠人故事做成音频节目,让杨大爷、老木匠他们自己讲述经历,配上江南小调,在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上播放,说不定能成为‘耳朵里的乌镇’,吸引更多人来实地体验。”
两人低声交流着,从论坛议题聊到木槿的未来规划,从乌镇民俗的保护聊到江南文化的传播,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窗外的景致渐渐变了模样,乌镇的白墙黛瓦变成了江南水乡常见的石桥与乌篷船,成片的油菜花田在阳光下泛着金黄,像铺了一层碎金。
徐佳莹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靠在车窗上轻叹:“江南的春天真好,走到哪儿都是景。上次跟你去杭州还是三年前,那时候锦儿还在念高中,咱们去西湖的时候,她还抱怨人太多,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日子真惬意。”
“是啊,时间过得真快。”苏木握住她的手,“等论坛结束,咱们抽时间去西湖边住两天,不聊工作,就逛逛街、看看景,尝尝杭州的特色小吃,把三年前没逛完的地方都补上。”
徐佳莹笑着点头,靠在苏木肩头,闭上眼睛。
连日来照顾生病的苏木、收拾行李、准备论坛资料,她其实比自己想象中更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