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魏晋不服周> 第176章 虎啸洛都(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6章 虎啸洛都(4)(1 / 2)

在封建时代,消息的长距离传递,有着非常严重的制约。

洛阳东面,荥阳是第一道预警,虎牢关是第二道预警,偃师则是最后一道预警。如果这些地方都不能将军情传达到洛阳,那么洛阳的中枢朝廷,就不知道东面有大...

雪落无声,却在沙丘上刻下痕迹。

于阗月站在第16窟前,仰头望着洞顶那道自“全球共鸣事件”后便始终未愈的裂痕。它像一道音波凝固在石中,蜿蜒如蛇,泛着微弱的蓝光。研究院的技术人员说这是地磁扰动导致矿物结晶异常,但她知道??那是太乐署的脉搏,仍在跳动。

她将手贴在冰冷的岩壁上,闭目感应。刹那间,耳畔响起无数低语:有敦煌画工调制颜料时哼的小调,有唐代驿卒策马穿沙的呼哨,有晚清道士王圆?打开藏经洞那一瞬的倒抽冷气声……这些声音不属于任何录音设备,而是被砂岩吸收、封存了百年,如今因她的触碰而苏醒。

“你回来了。”一个声音从背后传来。

她猛然回头,只见张守仁正站在风雪中,肩头落满白雪,手中提着一只木箱,箱角刻着“听音斋”三字篆印。他脸色比往日苍白,右手指节缠着纱布,像是受过伤。

“你怎么会来?”于阗月惊讶。

“我听见了。”他说,“西湖街的玻璃嗡鸣那天,不只是震动,是信号。那频率……是你七日前在塔什库尔干释放的声谱变体。有人在用音乐传递信息。”

于阗月心头一震。她记得那一刻??当黑曜石墙浮现出“凡愿发声者,皆可入此堂”时,她曾以心念共振,将一段加密音频注入声场。那是她独创的“音钥”,基于泉州南音的顿挫节奏与蒙古长调的气息控制法组合而成,理论上只有极少数掌握古声学密传技艺的人才能解码。

而张守仁,正是其中之一。

“你收到了?”她问。

他点头,打开木箱,取出一把形制奇特的琴??通体由整块沉香木雕成,面板薄如蝉翼,十三根弦皆为蚕丝与银丝绞合,琴尾镌刻一行小字:“魏晋不服周”。

“这是我祖父留下的‘不服琴’。”张守仁轻抚琴弦,“他说,这琴不为悦耳而生,只为对抗遗忘。每当天下有大伪之音盛行,此琴自会发热发颤。抗战时期,它曾在重庆防空洞里响过一次;文革抄家那夜,它断了七根弦,却让隔壁批斗会场的喇叭集体失声。”

于阗月伸手欲触,指尖刚接近琴面,忽觉一阵刺痛,仿佛被电流击中。她猛地缩手,却发现皮肤并无伤口,唯有掌心浮现一道极细的红线,形状竟与胡杨树皮上的“鸣心纹”一致。

“它认你。”张守仁低声道,“但你也得承受它的重量。”

话音未落,远处鸣沙山深处骤然传来一声巨响,如同千面战鼓齐擂。雪花瞬间停止飘落,在空中凝滞了一秒,随即逆旋而起,形成一道螺旋状的雪柱,直冲天际。北斗七星的光芒骤然增强,斗柄所指方向,嘉峪关方位,隐隐有红光闪现。

“地震要来了。”老陈的声音从通讯器中传来。他已回到敦煌基地,正在监测地质数据。“震中初步定位在河西走廊断裂带,预计震级7.2级以上,余波可能触发昆仑山口的冰川崩塌。”

于阗月望向张守仁:“那个白发男人说的话……是真的?”

“不止是真的。”张守仁将“不服琴”置于石台上,双手开始调弦,“嘉峪关城墙建于明代,但地基之下,埋着秦代戍卒营垒。他们出征前唱的战歌,从未真正消失。只是被压在砖石之下,等一个能听见的人。”

伊布拉音也通过卫星连线接入:“我在回放塔什库尔干录下的磁带时发现,那段‘寂静’中的隐藏音频,有一段反复出现的节奏型??短长长、短短长、长短短,正是摩斯密码的‘SOS’,但更深层还嵌套着一组军阵鼓点,属于秦制‘五方雷动’阵法。”

于阗月忽然明白了什么。

她迅速取出最后一卷桑皮纸,将其铺展于雪地。这张纸未曾浸染任何现世之声,为空白之卷,专用于承接“初启之音”。她咬破指尖,以血为墨,在纸上写下四个字:**声启西北**。

血迹渗入纤维的瞬间,整张纸无火自燃,化作一道青焰腾空而起。火焰在空中扭曲变形,竟勾勒出一幅立体地图:敦煌、嘉峪关、祁连山、黑河故道……所有节点逐一亮起蓝光,最终连成一条贯穿河西走廊的声波链路。

“他们在召唤我们。”她说。

张守仁不再多言,十指拂过琴弦,第一声响起。

不是旋律,不是节奏,而是一种纯粹的“存在感”??仿佛时间本身被拨动。紧接着,第二声、第三声接连奏出,每一音都精准对应星图上的某个坐标。当第十三声落下时,嘉峪关方向的地平线猛然一颤,一道肉眼可见的声浪呈半圆形扩散而出,所过之处,积雪瞬间蒸发,裸露出深埋地下的古城墙基。

而在那断壁残垣之间,数百个模糊人影缓缓浮现。他们身披麻衣铠甲,手持青铜戈矛,嘴唇开合,却没有发出任何空气传播的声音。但于阗月和张守仁同时听到了??那是秦卒合唱的《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歌声低沉苍凉,带着黄土高原的粗粝气息,穿越两千年的沉默,再度响彻西北大地。

“他们不是鬼魂。”伊布拉音颤抖着说,“他们是‘声忆体’!就像塔什库尔干的黑曜石墙,这片土地记住了他们最后的呐喊,并在特定条件下重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