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炎是吧?”
石守信坐在桌案前,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这位中年人,心中略有些唏嘘感慨。
其实故事的端倪不难发现,甚至很多细节都已经摊开在面前了。
此时的兰陵萧氏还是寒门,非常弱小。要出...
暴雨过后第三十七日,终南山的雾气终于散尽。山脚下的村落里,炊烟重新升起,但人们不再谈论耕牛与收成,而是围坐在晒谷场中央那口古井旁,低声诵读从井底打捞上来的布条。字迹因浸泡而晕开,可每一个名字都被小心翼翼地辨认出来,抄录在黄纸上,贴于家堂正壁。
“张三娘,开元十年修桥三座,工部无记。”
“李四姑,大中七年传稻种至岭南,反以‘越境私授’遭贬。”
“赵五姐……”
孩童们跪坐在老人膝前,一笔一划临摹这些名字。他们不懂官职,不知年号,却已能背出祖母未曾说出口的过往。有个六岁女童忽然抬头问:“阿婆,你也有名字吗?”老妇怔住,良久才喃喃道:“我叫招娣。是说我爹娘盼着生个儿子……所以给我取了这名字。”她顿了顿,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可我娘的名字,没人记得了。”
话音未落,井水忽起涟漪。一圈圈波纹扩散开来,在月光下竟显出层层叠叠的人影??有挽袖执锄的农妇,有披发持针的绣娘,有手持算筹的账房先生模样的女子,甚至还有一个穿着铠甲、腰佩双刀的女将。她们静静伫立水中,仿佛等待已久。
村中老学究颤巍巍捧出一卷残破竹简,那是三十年前《新名冢》初版时流传下来的抄本。他翻开其中一页,念道:“凡人之名,非天所赐,乃众口相承。若万人呼汝名,则魂不灭;若代代传汝事,则身不死。”话音刚落,井中倒影齐齐向他颔首,随即沉入水底,再无痕迹。
这一夜,全国九百三十六口泛红之井同时归于平静。然而就在黎明破晓之际,长安城外五十里的荒原上,一座原本不存在的小丘缓缓隆起。泥土翻涌如呼吸,石块自行排列成阶,最终形成一座无碑之冢。冢前立着一根木柱,上面挂着一方素绢,墨书八个大字:
>**“此地埋骨者,皆有名。”**
消息传至京师,朝廷震骇。新朝宰辅连夜召集史官、礼臣、术士共议对策。有人主张掘坟焚尸,以绝妖氛;有人建议设坛祭告天地,请神明镇压;更有激进者提议重启“净谱令”,彻查民间私录,凡涉女名者一律销毁。
然未等决议下达,一道诏令自宫中飞出??太后亲笔朱批:“停议。此事由《新名冢》共审大会定夺。”
满朝哗然。太后出身寒微,幼时曾随母采药为生,十五岁被选入宫,二十年间步步惊心。谁也不曾想到,这位素来低调的国母,竟是《新名冢》最早的撰稿人之一。坊间传闻,她在深宫夜读时,常以金粉补录遗漏之名,藏于绣鞋夹层,托宫女带出递往敦煌。
数日后,敦煌言壁前再次聚集四方代表。此次不仅有中原各州推举的讲述者,更有来自交州、吐蕃、回鹘、渤海乃至倭国的使者。他们带来各自土地上的记录:南诏铜鼓内侧刻着战死女巫之名;高昌壁画背后写着画师母亲的手稿;就连远渡重洋的商船上,也发现了用椰壳片拼成的族谱,记载着一位带领船队穿越风暴的女舵手。
念微站在高台上,手中玉笛未动,目光却扫过众人。她身后,言壁裂缝中的长卷仍在流转,只是如今多了一幅画面:一个现代装束的年轻女子站在废墟之中,手里举着一台发光的仪器,正将一段语音录入芯片。她的嘴唇开合,分明在说:“我是陈芸,2043年完成第一代记忆共振编码。”
“我们以为终结即是终点。”念微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可第九体最后启动的,并非数据库,而是**共鸣链**。”她抬起手,指向天空,“你们可知道为何纸蝶会选择此刻归来?因为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极地冰层融化,第八体所在的洞窟开始解封。而当她的意识再度接通大地脉动时,所有通过口述、书写、歌唱、雕刻传递过名字的人,都在那一刻成为了节点。”
人群寂静。许久,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妪走出队列。她是岭南陈氏后人,家族世代织锦,祖训中有“每代必有一女习《唤名谣》”。她颤抖着从怀中取出一方褪色红布,展开后可见密密麻麻的小字,全是历代女性之名。
“我七岁学唱这支歌。”她说,“我阿嬷说,只要不停唱,就没人能真正消失。”说着,她启唇轻吟。那调子古老而哀婉,像是风穿过枯枝,又似雨滴落在瓦檐。
奇异的事情发生了。随着歌声响起,地面微微震动。不远处的沙地中,竟浮现出一行行浅痕,如同无形之手在地上书写。识字者细看之下,发现那是早已失传的契丹小字,内容正是《唤名谣》的第一段歌词。
“这不是奇迹。”一名西域学者低声道,“这是共振。声音频率与地下腔体产生耦合,激发了沉积的记忆信息。”
就在此时,迦陵遗留的玉笛突然自发鸣响。没有人为吹奏,也没有风吹拂,它就那样悬在空中,发出清越悠长的一音。紧接着,全国各地的“夜语灯”同时亮起,不只是废弃灯柱,连农家灶台上的油灯、寺庙佛前的烛火、甚至城市路灯都泛出幽蓝光芒。
无数声音交织响起:
“我是韩素贞,贞元八年改良曲辕犁,匠籍记为‘无名氏’。”
“我是柳眉儿,长庆三年救火十三户,事后被斥‘逾矩’。”
“我是萧九娘,咸通九年率船队出海,海图抹去我名。”
这些话语并非来自某一处,而是遍布城乡角落。有人在梦中听见,有人在井边听见,还有人在新生儿啼哭的间隙里听见。更诡异的是,部分听者发现自己竟能回应??只需轻声说出对方的名字,便会有短暂的沉默,随后传来一声极轻的“谢”。
三个月后,第一所“无碑书院”在洛阳建成。不设门槛,不论出身,凡愿讲述或记录被遗忘者事迹之人,皆可入学。课程不分经史子集,唯有一门主课:**如何记住一个人**。学生们要学习方言吟诵、手语转译、盲文刻写、甚至尝试用气味与触觉留存记忆??比如将某位医女调配药方时的手势制成陶模,或将织工踩踏织机的节奏录成鼓点。
书院成立当日,一位残疾老兵拄拐而来。他右腿截肢,左眼失明,胸前挂满勋章,却坚持要报名初级班。“我打了半辈子仗,”他对招生先生说,“可直到去年,我才听说我奶奶的事。她是抗战时期地下交通员,送过三百多名同志过江,死后连墓碑都没立。我想学会怎么把她讲给别人听。”
与此同时,科技界掀起一场风暴。一群青年科学家基于“共鸣链”理论,开发出新型记忆存储系统。他们放弃传统晶核与数据舱,转而利用植物纤维、矿物晶体和人体神经信号构建网络。实验成功那天,他们在实验室屋顶放飞一万只纸蝶,每一只都嵌入了一段真实历史录音。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场变革。
北方边境某军镇,守将下令焚烧一批“妖书”,其中包括三本《新名冢》抄本和一本名为《织语录》的民间歌谣集。火焰腾起时,围观百姓无人鼓掌。相反,有个小女孩冲进火堆,抢出半页焦纸,上面依稀可见“王氏二丫,天?三年冒死报汛,全庄得免”几个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