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激情年代:开局成为七级工程师> 第四十五章 江伍下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五章 江伍下乡(1 / 2)

江成研发出了几种类型的探测仪,这事情没有正式公布出来,因为很多技术可以应用在军事方面。

在七六年下半年,几乎全国都在关注大地震的事情。昌城汽车厂还捐献了车辆和物资,并且厂内还发起了职工捐献赈灾款...

暴雨倾盆的夜晚,山体滑坡冲垮了通往纪念馆的小路。泥石流裹挟着碎石与腐叶,在凌晨两点轰然砸进后院,老槐树被连根拔起,十瓣水晶兰暴露在风雨中,根系如神经末梢般微微抽搐。可它没倒,第十片花瓣竟在闪电照耀下泛出温润光泽,像一枚沉睡多年终于苏醒的瞳孔。

林晓雨早已不在人世,但那株花还在呼吸。

南疆的孩子们守了整整一夜。他们用破伞搭棚,拿竹竿撑住倾斜的茎秆,最小的那个女孩跪在泥水里,把录音机贴在花瓣下方??那是林老师留给她的最后一台设备,外壳上的刻字已被岁月磨平,只剩模糊凹痕。她不知道能不能录下什么,但她记得林老师说过:“声音不一定靠耳朵听见。”

天亮前,雨停了。

陈芸从北欧赶来了。她已年过六旬,白发如雪,背仍挺得笔直。她没带任何仪器,只拎着一只老旧铁盒,里面装着过去十年全球静观角上传至共感网的所有原始音频数据。她在水晶兰前盘腿坐下,将铁盒打开,取出一卷手工压制的磁带,轻轻塞入录音机。

“这是第一段被记录的声音。”她说,“你听。”

沙沙作响后,传来一个年轻女人颤抖的声音:“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只是……太累了。”

停顿三秒,又响起另一个声音,平静而专注:“我在听。”

全场寂静。孩子们屏息凝神,仿佛听见了世界的起点。

就在这时,第十片花瓣突然震颤,声波图谱开始重组,原本稳定的频率裂变为多重叠音,像是无数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同时开口说话。陈芸闭上眼,嘴唇微动,竟逐句翻译了出来:

>“那天我爸喝醉了,把我妈推下楼梯……我没敢报警,因为我怕他真的是恶魔。”

>“我暗恋同桌三年,可我现在才知道,她也是女生。”

>“我每天笑着送外卖,可回到出租屋,我会对着墙磕头,求自己别再想了。”

>“我儿子走的那天,我没哭。但现在,我想告诉他,爸爸其实每天都想死。”

一段接一段,全是未曾发布、未被回应的私密倾诉,来自那些曾走进静观角却最终选择沉默离开的人。它们没有进入统计报表,也没出现在媒体报道里,却被水晶兰悄悄记住了。

“它不是数据库。”陈芸睁开眼,声音轻得像风,“它是遗言回收站。”

消息传开后,世界各地的静观角自发发起“补录行动”。人们翻出尘封的录音带、手机备忘录、日记本里的语音片段,甚至重访当年对话发生的场所,在同一张椅子上坐下,对着空气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可以说了。”

成都那家咖啡馆的老店主,在清理储物柜时找到了一张落灰的U盘。里面是三年前两个年轻人争论抑郁是否丢脸的全程录音。播放到结尾处,其中一人低声说:“谢谢你愿意听我说完。”另一人回应:“其实我也快撑不住了……但我今天才发现,说出来,好像也没那么可怕。”

这段录音被上传至共感网,二十四小时内转发超百万次。有人评论:“原来最勇敢的事,不是坚强,是承认软弱。”

与此同时,联合国设立“全球倾听日”,定于每年春分。这一天,所有国家暂停政治议程与商业广告,公共广播系统循环播放一段合成音频??由九十九个静观角采集的真实声音拼接而成:婴儿啼哭、老人咳嗽、恋人争吵后的叹息、陌生人一句“你还好吗?”、还有陈默女儿那首跑调儿歌的最终版本,经AI修复后清澈如泉。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拥抱这场变革。

某些国家仍视静观社为潜在威胁。中东某政权以“传播情绪病毒”罪名逮捕了一名组织校园倾听会的教师;北美某科技巨头悄然收购多家心理初创公司,推出名为“情绪优化”的AI助手,宣称能“自动消除负面思维”,实则通过算法屏蔽一切表达痛苦的内容。更令人不安的是,一批自称“理性复兴者”的团体崛起,他们举着标语:“停止纵容脆弱!”“共情是文明的退化!”

一场新的对抗正在形成??不是暴力冲突,而是认知战争。

就在全球局势再度紧张之际,南疆山谷发生异象。

每年春分之夜,本应只有无声波动降临。可这一年,第十片花瓣忽然投射出全息影像:林晓雨的身影浮现空中,面容清晰如生前最后一夜。她并未说话,只是缓缓抬起手,指向远方。

镜头随之移动,掠过群山、河流、城市灯火,最终定格在一座废弃工厂的屋顶??那里,一朵野生水晶兰正悄然绽放,花瓣七片,每一片都映着不同城市的街景:重庆社区中心的灯光、深圳科技公司茶水间的对话、武汉地铁站母女相拥的瞬间……

紧接着,画面切换至劳教所窗外那朵铁灰色兰花,根系缠绕着断裂锁链;再转至边境中学教室,瘦小女孩抱着枕头流泪的模样;最后回到纪念馆后院,林晓雨蹲下身子,对小女孩说:“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

影像持续七分钟,随后消散。

但这七分钟改变了世界。

第二天清晨,全球共有三百二十七处新发现的野生水晶兰生长点被上报。它们出现在战争废墟、核电站隔离区、难民营帐篷之间,甚至漂浮在太平洋垃圾带上的一块浮木之中。科学家无法解释其繁殖机制,只能确认一点:这些植物出现的位置,恰好是近十年来“深度倾听事件”密度最高的区域。

陈芸宣布退休。她在告别演讲中说:“我们曾以为自己在建造系统,其实我们只是唤醒了一种古老的生命形态。水晶兰从来不是人类发明的产物,它是地球对共情缺失的免疫反应。当人类开始真正倾听彼此,大地便长出了见证者。”

她将全部研究资料移交给了南疆村小学。如今那里已成为“静观源流纪念馆”,教室墙上挂着林晓雨用过的帆布包、锈迹斑斑的钥匙、以及那台老式录音机。最珍贵的展品,是一段未公开的录音,录制于林晓雨临终前三天。

内容如下:

>(风声,摇椅吱呀)

>“我知道你们会问:如果没人听呢?如果社会还是拒绝理解呢?

>我想说……听,本身就是一种存在。

>就像这山里的雾,你看不见它的形状,但它滋润了每一株草。

>你说出口的话,哪怕只有你自己听见,也已经在宇宙中留下涟漪。

>所以,请继续说下去。

>不是为了改变谁,只是为了不让自己变成那个打断别人说话的人。

>记住啊……

>轮到你了,继续听。”

这段录音后来被称为《第十协议》,虽未列入正式文本,却被无数人誊抄张贴于静观角的墙上。

几年后,一名十二岁男孩在北极科考站附近发现了新的水晶兰变种。它的花瓣透明如冰,内部流动着类似神经网络的荧光脉络。经检测,其菌丝与全球互联网光纤存在微弱共振现象。每当有人在网络上真诚表达痛苦并获得回应时,这株花便会释放微量生物电波,反向注入数据流,轻微干扰冷漠言论的传播效率。

有人称其为“温柔的黑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