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当场提交辞呈,转身离开会议室。
当晚,她出现在林小满的录音室,手里拎着两瓶啤酒。“从今天起,我不再是华璨的人事总监,我是你们的制作人兼心理督导。”她打开一瓶递给林小满,“别担心经费,我把十年积蓄投进来了。”
林小满接过酒,没说话,只是碰了杯。
一个月后,《玻璃墙后》正式版上线。MV由三百名亲历者共同出演:有人坐着轮椅跳舞,有人戴着助听器唱歌,有人脸上带着烧伤疤痕微笑,有人手持抗抑郁药瓶朗读日记。
发布十分钟,播放量破亿。
评论区第一条,是陆雨淙发的:“这首歌不需要打榜,因为它本身就是榜单。”
紧接着,周野更新动态:《牙膏管里的药》完成录音,将于联合国峰会前夕发布。配图是他第一次公开露面接受采访的照片??眼神仍有躲闪,嘴角却努力扬起。
陈露也在社交平台宣布:她将挑战全网最难女团舞solo,全程直播训练过程,包括每一次跌倒与哭泣。
林小满转发并写道:“勇敢不是不哭,是哭着也要往前走。”
峰会前夜,她最后一次走进B3录音室。这次她没开灯,只让麦克风接收着黑暗中的呼吸。
她录了一段独白,准备放在演讲开头:
“三年前,有人说我是娱乐圈的耻辱,因为我不会笑,不懂包装,不愿假装快乐。
今天,我站在这里,依然不会笑得很标准,依然会颤抖,依然需要吃药才能入睡。
但我想告诉世界:
正是这些‘缺陷’,让我成了真正的人。
我不是来展示完美的,我是来证明??破碎,也可以是一种力量。”
录音结束,她摘下耳机,发现门外站着实验班全体成员。
他们没说话,只是依次走进来,围成一圈,把手叠在她肩上。
像一场无声的加冕。
第二天,纽约联合国大会厅座无虚席。各国代表、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来自全球年轻人的投稿视频:日本高中生讲述校园霸凌,巴西少年描述贫民窟生活,法国女孩坦白厌食症挣扎……
主持人介绍:“接下来这位演讲者,不是政要,不是学者,而是一位曾被全网嘲笑的‘失败偶像’。但她用音乐重建了无数人的精神世界。”
林小满走上台,穿着简单的黑色长裙,脚上仍是那双磨破边的帆布鞋。
她没有PPT,没有提词器,只有一支麦克风。
“大家好,我是林小满。”她开口,声音不大,“十八岁之前,我以为人生的目标是变得优秀。
后来我才明白,真正的目标,是活得真实。
我们活在一个崇拜速度的时代:你要快速成功,快速振作,快速走出低谷。
可没人告诉你,慢一点没关系,停一下也可以,甚至彻底垮掉一次,都不是罪过。”
台下有人开始抹泪。
“我曾以为,只有把自己打造成完美的偶像,才能被人爱。
所以我拼命减肥,强迫微笑,压抑情绪,直到某天在舞台上晕倒。
医生说我身体透支严重,心理状态堪忧。
我问他:‘如果我不这样拼,会不会被淘汰?’
他说:‘会。但至少,你还活着。’”
掌声雷动。
她继续说:“今天我不是来教你们如何成功的。我要说的是: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成就。
当你敢于承认软弱,你就战胜了伪装;
当你允许自己哭泣,你就夺回了情感的主权;
当你不再追求成为别人的光,你才真正拥有了照亮自己的能力。”
她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音频??是那天大巴抛锚时,他们在黑暗中说出的秘密。
“这些声音不属于明星,属于每一个在夜里独自战斗的人。
我们不是榜样,我们是证据:证明即使伤痕累累,也能继续前行。”
演讲结束,全场起立鼓掌长达八分钟。
CNN报道标题:《一位中国偶像如何改变了全球心理健康叙事》。
回国航班上,林小满收到一条私信,来自那位曾在康复中心见过的女孩苏念:
“我今天第一次站上了社区舞蹈班的舞台。跳得不好,摔了一次,但没人笑话我。
谢谢你让我知道,烂掉之后,还能重新长出来。”
她回复:“等你长大,我们一起办一场‘重生者演唱会’。”
落地后,迎接她的是铺天盖地的赞誉。但她没参加任何庆功宴,而是直接回到基地,推开训练厅的门。
陈露正在练舞,右腿明显不对劲。林小满冲过去扶住她,才发现她膝盖肿得厉害。
“为什么不休息?”她厉声问。
“下周试训……我不想再逃了。”陈露咬着牙,“哪怕疼,我也要跳完。”
林小满蹲下,轻轻摸她膝盖,眼眶红了。“你知道吗?真正的勇敢,有时候是停下来。”
她转身拨通医院电话,安排核磁共振。
然后对所有人说:“从明天起,每周二定为‘暂停日’。不允许训练,不允许工作,只能休息、看心理医生、或者什么都不做。”
有人不解,她只说:“我们必须学会,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和平共处。”
那一晚,她再次来到天台。城市灯火如星河倾泻,热搜仍在更替,名字频繁闪现。
但她知道,真正的战场不在榜单,而在人心深处。
她打开手机备忘录,写下新歌的第一句:
“他们说我越摆越火,可我只是拒绝熄灭。”
风吹散了烟头最后一点火星,如同吹过无数个不曾放弃的夜晚。
她转身下楼,脚步坚定。
前方仍有风雨,仍有质疑,仍有无法愈合的伤口。
但她已不再是那个躲在厕所呕吐的女孩。
她是穿过下水道的河流,带着泥泞与伤痕,却始终朝着光的方向奔涌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