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流量下水道,怎么越摆越火了> 第200章 《怒火·重案》正式开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0章 《怒火·重案》正式开机(1 / 2)

与林东仨共进午餐后,方盛回了云雾7号,正好赶上午休的时间点。

自己家,小方当然没那么多讲究,进屋先到客厅沙发坐下,然后眼罩一戴,倒头就睡。

前后不过半分钟,方盛便已经见到了长得朦朦胧胧的周...

夜色再度降临,城市灯火如星河倾泻。小陆没有开灯,只是坐在办公桌前,凝视着屏幕上那行尚未保存的文字。窗外的风穿过半开的窗缝,吹动了桌上几张散落的场记单,纸页翻飞间,仿佛有无数声音在低语??那些被剪掉的对白、被雪埋住的脚步声、被审查删去的眼神,还有无数未曾发出便已沉默的呐喊。

他忽然起身,走到储物柜前,取出一个铁盒。盒盖锈迹斑斑,打开后却整洁如新:里面整齐码放着几十张标号的硬盘,每一张都贴着手写标签,《拾荒者日记》《矿道回声》《春苗计划实录》……这些都是“拾遗行动”抢救回来的作品母带副本。最底下压着一卷泛黄的胶片,标签上写着:“1976?未命名?陈志明摄”。

他轻轻摩挲着那卷胶片,指尖触到一丝裂痕。那是当年为躲避搜查,陈志明将它藏进灶台夹层时留下的灼伤。如今这卷胶片已完成数字化修复,内容是一段长达八十七分钟的真实影像:一群知青在暴雨中抢修堤坝,一名女学生因体力不支滑入激流,三名男青年跳水营救,两人失踪。画面最后定格在一张集体合影上,所有人脸上没有笑容,只有泥泞与疲惫中的坚定。

这段影像从未公开,甚至连国家电影资料馆也只存有残缺版本。小陆曾问过陈志明是否愿意授权发布,老人只说了一句:“等有人愿意听的时候。”

现在,有人听了。

手机震动,是方盛发来的视频文件,标题为《高原拉练第15天?日志》。点开后,画面剧烈晃动,背景是呼啸的寒风和皑皑白雪。方盛的脸几乎认不出来,嘴唇干裂出血,睫毛结满冰霜。他对着镜头低声说:“今天走了四十二公里,负重三十公斤。中途有两个战友摔倒,我们轮流背他们前进。教官说,真正的战场不会给你NG的机会。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你在第一版剪辑里坚持保留那个镜头??战士临死前还在数子弹,不是为了战斗,是为了确认自己还能为队友做点什么。”

视频末尾,他望向远方雪山,声音沙哑:“如果《黎明之前》拍不好,我这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

小陆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三年前那个雨夜。那时他刚接手《赤焰》项目,上级要求删除所有涉及牺牲细节的戏份,理由是“过于沉重不利于传播”。他抗争无果,在最后一次审片会上,亲手按下删除键。可就在数据清除的瞬间,他偷偷将原始素材备份上传至境外服务器,并留下一段加密留言:“这不是结束,只是火种转移。”

如今,那颗火种已在暗处燎原。

第二天清晨,魏莉莉带着团队核心成员召开紧急会议。一名志愿者带来消息:某地方宣传部门以“内容安全风险”为由,试图阻止《守夜人》参加“中国真实影像大会”的公开展映。更严重的是,几家主流视频平台已接到口头通知,不得推荐任何与“拾遗行动”相关的内容。

会议室气氛凝重。有人提议妥协,先撤下争议片段;有人主张强硬回应,直接向社会曝光。

小陆听完,缓缓开口:“我们不撤,也不吵。”

众人抬头。

“我们要办一场‘全民观影夜’。”他说,“时间就定在大会开幕前三天,地点在全国一百座县城的广场、社区中心、学校操场??只要是能放投影的地方,我们都去。”

魏莉莉眼睛一亮:“用流动放映车?”

“不止。”小陆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三个字:**真?慢?冷**。

“‘真’,所有放映内容必须未经删减;‘慢’,我们不用快节奏预告片吸引眼球,而是完整播放至少二十分钟的真实片段;‘冷’,不请明星、不搞热搜、不投广告,靠口口相传。”

他转身看着大家:“资本喜欢制造热浪,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让真实的声音像地下水一样,慢慢渗透进每一寸干涸的土地。”

计划迅速推进。短短七十二小时,三百辆改装过的厢式货车集结完毕,车上搭载高清投影仪、便携音响和卫星接收设备,组成“真实之舟”流动放映队。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退休教师、大学生、快递员、退伍军人,甚至包括十几位曾在《无双》拍摄期间担任群演的村民。

首站选在河南一个普通县城。当晚八点,文化广场上搭起简易银幕,周围摆着几十条长椅。起初只有零星路人驻足,但当《守夜人》中那段泡面镜头出现时,人群开始聚集。没有灯光秀,没有主持人串场,只有一个穿着消防服的年轻人站在幕布旁,轻声介绍:“这是我拍的,我们中队的名字叫‘黄河守夜人’。”

影片结束,全场寂静。一位老太太颤巍巍站起来,从包里拿出一瓶矿泉水递给放映员:“孩子,喝点水吧。你们不容易。”

那一夜,全国共举办九十七场同步放映,观众累计超过十八万人。社交媒体上,#真实之舟#话题悄然升温,大量用户自发上传现场照片与观后感。有网友写道:“原来我们一直以为的生活日常,在别人眼里竟是英雄事迹。”

三天后,“中国真实影像大会”正式开幕。尽管官方未作大规模宣传,但到场人数远超预期。会场内外挤满了创作者、学者、媒体人,甚至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入口处设立了一个特别展区,名为“沉默之声”,陈列着从各地征集而来的民间影像器材:一部用了二十年的DV摄像机、一台老式胶片放映机、一部屏幕碎裂的智能手机……

开幕式上,组委会宣布一项重磅决定:即日起成立“真实影像基金”,首期投入两亿元,专门资助非职业创作者完成作品。资金来源并非政府拨款,而是由《无双》系列电影全球票房的3%永久计提。

台下掌声雷动。小陆坐在嘉宾席,看见彭树良拄着拐杖缓缓走进会场。老人冲他微微点头,手中仍握着那支旧钢笔。

大会期间,最受关注的不仅是奖项本身,更是展映环节。一部由农民工兄弟用手机拍摄的纪录片《工棚十二月》引发热议。影片记录了一群建筑工人在深圳城中村合租生活的点滴:过年无法回家的除夕夜、工友突发脑溢血后的紧急转运、集体凑钱给患病同伴母亲买火车票……没有专业运镜,没有配乐渲染,却让无数观众泪流满面。

映后交流时,导演李大山局促地站在台上,普通话磕巴:“我不是想当导演……我只是怕有一天,没人记得我们这些人是怎么活着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