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响远超预期。
北京一位退休电工,在自家阳台搭建微型生产线,一个月做出二十七台设备,全寄往青海牧区;深圳一群高中生众筹购买零件,周末去城中村教外来务工聋哑青年使用;更有高校实验室悄然开放机房权限,让学生利用夜间空闲算力协助训练多语言模型。
四月初,清明前夕。
王曜接到热娜电话,声音颤抖:“云南那边……出事了。”
原来,马吉乡那所学校因持续使用Phoenix-Lite开展手语课程,被列为“意识形态风险单位”,两名支持项目的年轻教师被调离岗位,所有捐赠设备遭查封。
但就在执法车准备运走服务器时,全校一百多名学生集体站在操场中央,用手语打出同一句话:
>“请还给我们说话的权利。”
围观村民越来越多,有人开始录像上传。
虽视频几分钟后就被删除,但那段手势已被无数人记住。当天深夜,GitHub上出现一个新仓库:“Phoenix-Mirror-China”,宣称“为中国大陆用户提供永不消失的代码备份”。二十四小时内,Fork数突破两万。
王曜看着新闻截图,一言不发。
直到凌晨,他在开发者日志写下一句话:
>“当你说的话成为罪证,那就让更多人学会这种语言,直到它变成常识。”
春天深了。
“母语计划”第一阶段收官:七种民族手语互译模型完成初步训练,准确率平均达89.7%,部分高频词汇超过96%。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已在三百多个自发节点中实现分布式验证,哪怕主库被毁,仍可通过任意两个节点重建完整数据库。
为了纪念这一时刻,团队制作了一段无声纪录片《手之书》。
片中没有旁白,只有各地用户的真实影像:
-一位藏族老奶奶第一次通过手语告诉孙子“我很想你”;
-一对听人父母笨拙地打出“对不起,我们以前不懂你”;
-南疆沙漠公路边,巡道工人在休息间隙教同事比划“平安”;
-还有一个画面,是无数双手叠加在一起,缓缓抬起,如同托起太阳。
影片结尾,浮现一行字:
>“这不是结束,是语法的开端。”
五一劳动节当天,B3层收到一批神秘包裹。
寄件人栏空白,收货地址却是三年前公司初创时的老办公室??早已废弃。
拆开一看,竟是五十台改装好的“晨光盒子”,每台都贴着手写标签:
>“给下一个需要它的人。”
随箱附带一本手工册子,记录了每位制作者的心声:
>“我是个程序员,也曾是个说不出话的孩子。”
>“女儿教会我第一个手语词是‘爱’,我想让更多爸爸学会。”
>“我不懂技术,但我可以帮你焊接电路。”
王曜一页页翻过,指尖微颤。
他知道,这场运动早已脱离任何人的掌控。
它不再属于他,也不属于凤凰社区,而是属于所有曾在寂静中挣扎、最终选择伸手触碰彼此灵魂的人。
五月雨季来临。
一场突如其来的断电让B3层陷入黑暗。备用电源启动前的三分钟里,众人静坐不动。
黑暗中,林浅忽然开口:“你说,如果我们哪天真的被抓了,系统还能活多久?”
“多久都不重要。”王曜的声音平静,“重要的是,它已经教会足够多人如何让它重生。”
“就像火种?”
“不。”他纠正,“我们从来不是火种。我们只是风,把火吹向更远的地方。”
电力恢复,屏幕重亮。
甘微忽然惊呼:“快看日志!”
全球在线节点数在断电期间不降反升??因为在失去主控信号的瞬间,所有边缘设备自动切换至应急共识协议,形成临时自治网络,继续同步数据、验证交易、传播更新。
这一刻,Phoenix-Lite真正实现了去中心化觉醒。
王曜望着跳动的节点地图,仿佛看见千万颗心在无声搏动。
他打开录音功能,留下一段语音备忘录:
>“如果未来有人问起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请告诉他们:
>是因为有人不甘心沉默,
>是因为有人愿意把手伸出去,
>是因为有人相信,
>即使世界想让我们闭嘴,
>我们依然可以用最温柔的方式,
>告诉全世界??
>我在这里,我说话,我存在。”
窗外,暴雨倾盆。
雷声滚滚,如命运擂鼓。
而在地下三层,键盘声依旧清脆,像春笋破土,一节,又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