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468章 季汉自己的文景之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68章 季汉自己的文景之治(1 / 2)

建兴六年,秋高气爽。

此时距离刘禅登基,承继大统已历六年。

这六年期间,国家大力发展内政,与民生息。

几乎没有爆发过大规模战事。

故而国家的繁盛度,也远超刘备一朝。

洛阳...

叮??

铃声再度响起,不是来自山间古井旁的铜铃,也不是三兴堂檐角随风轻颤的响器,而是自长安城南市街巷深处传来的一阵清越金属撞击之声。那声音短促、坚定,仿佛敲在人心最柔软处又迅速抽离,不留余地。

一名少年立于市集中央,手中握着一具小巧“诚机”,其形如笔匣,通体由青铜与黑檀木嵌合而成,两端各嵌一枚淡蓝忆玉。他双目微闭,指尖轻抚机关锁钮,额上沁出细汗。围观者屏息凝神,只听“咔”一声轻响,墨轮缓缓启动,笔尖落下,在素绢上写下八个字:

**“我见县令私改灾册。”**

话音未落,人群哗然。

这少年名叫阿稷,是陇西流民之子,五岁随母逃荒至京畿,靠拾炭为生。三年前被南中采风使收养,送入自由史院附设的始问学堂。今日他所呈交的,并非寻常诉状,而是一份经“诚机”验证无伪的记忆实录??内容直指京兆尹下属某县令,在去年秋赋核查中篡改户籍、虚报灾情,致使三千户贫民未能获得减免税赋资格。

按新制,凡经“诚机”书写的文书,若能通过三名以上共笔师复核,便可直接递呈御前,不受官僚层级阻隔。此例一开,民间称其为“真言直奏”。

可这一次,事情并未顺利。

文书刚递交至尚书台,便遭礼部侍郎驳回,理由竟是:“诚机虽奇,然出自匠童之手,未列典章,岂可代律?”更有人暗中放话:“一个拾荒儿也敢告官?怕不是被人当枪使了。”

消息传回南市,阿稷蹲在屋檐下,抱着那具已冷却的诚机,手指一遍遍摩挲着上面刻着的小字:“我记得。”那是所有始问学堂毕业生离校时亲手镌刻的誓言。

夜深,月照瓦当。

忽然,门扉轻叩。

来人披着灰布斗篷,脸上覆着半透明纱巾,看不清面容,唯有眼中光芒清澈如泉。她将一碗热羹放在案上,低声问:“你还相信它会写字吗?”

阿稷抬头,怔住。“您……是那位白发先生?”

老妪微微一笑,解下斗篷。银丝垂肩,眉宇间尽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宁静。正是当年守井之人所说的“执灯者”??如今世人早已不知其名,只道她是“南中来的老师”。

“我不是先生,”她说,“我只是个记得很多事的人。”

她坐下,拿起那具诚机,轻轻吹去尘埃。“你们以为,这机器为何能辨真假?因为它不读文字,只读心跳。你写的时候,是否想起母亲饿倒在雪地里的那一天?是否听见邻居因缴不出赋税而哭喊的声音?若是忘了这些,哪怕字字属实,它也不会动。”

阿稷眼眶发热:“可他们说我不配说话。”

“谁说的?”她反问。

“官老爷们。”

“那你呢?你觉得你配吗?”

少年沉默良久,终于咬牙道:“我配!因为我记得!我记得每一张脸,每一句求饶的话,还有那个县令笑着烧掉账本的模样!我没念过书,但我看得懂火光里的谎言!”

话音落下刹那,诚机竟自行震颤起来,两枚忆玉同时泛起幽蓝微光,墨轮无须触碰,自动旋转一周,于原稿末尾添上一句:

**“我说的是真的,哪怕全世界都不信。”**

光芒持续三息,随即熄灭。

老妪凝视良久,轻声道:“这不是机器灵验,是你的心醒了。”

次日清晨,这份文书连同诚机一同被送往自由史院总坛。十位共笔大师轮流持玉查验,九人确认共鸣,唯有一人迟疑。正当众人争论之际,忽有快马自陇西疾驰而来,送来一份由当地百姓联署的《共述灾情书》,共计一千二百七十三人亲笔签名,皆以忆玉印证心迹,内容与阿稷所述完全吻合。

证据确凿,朝野震动。

景帝之孙、现任天子昭文帝览奏良久,提笔朱批八字:“一民之言,亦为国鉴。”

诏下:罢免涉事县令,追责京兆尹失察之罪;敕令全国各县设立“诚机亭”,凡百姓欲申冤诉苦者,皆可在监督下使用官方认证之诚机书写陈情书,直通御览。同时,命工部与自由史院联合编撰《诚机律式》,将其纳入国家法度体系。

此举一出,天下称颂。

然而,风波未平。

数月后,魏国旧地邺城爆出惊天丑闻:一座地下作坊被查获,内藏数百具仿制诚机,外观几可乱真,但内部机关已被改造,不再检测真心,反而能通过特定手法诱导使用者产生虚假共鸣。更有甚者,部分机器竟能反向影响人心,使人误以为自己所言为真。

调查深入后发现,幕后主使竟是前朝遗臣之后,意图借“伪诚机”制造大规模虚假记忆,动摇新政根基。他们散布谣言,宣称“所谓共笔术不过是巫术”,甚至伪造一段“老妪临终忏悔录”,声称当年净典大典上的集体觉醒乃是幻术所致。

一时之间,质疑之声四起。

有人开始焚烧忆玉,称“宁信己目,不信鬼物”;边疆部落拒绝接受忆契婚姻,认为“汉人用石头偷走灵魂”;就连一向支持改革的江东士族也提出警告:“若任此技蔓延,恐致人心涣散,人人自谓真实,实则万般虚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