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大明第一国舅> 第525章 家有一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5章 家有一老(1 / 2)

马寻现在像是在展示什么了,他的儿子其实也好不到哪去。

马祖佑帮着朱雄英脱掉鞋子,让小胖墩躺在床上。

马寻坐在龙榻上,捏着朱雄英的手腕。

马祖佑坐在里侧,一脸认真,“雄英,手疼不疼?”...

“护木质量不过关,火绳枪的使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马秀英继续说道,“而且护木的加工工艺也很讲究,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要适手,还要防滑。”

马寻点了点头,道:“你说得没错,护木确实是个关键部件。不过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解决。”

马秀英看着他,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你有主意了?”

马寻笑了笑,道:“护木的木材我们可以从南方的山林中挑选,尤其是老树根部的木料,质地坚硬,纹理细腻,适合做护木。至于加工,我们可以请那些有经验的木匠来专门负责这一部分。”

“可木匠们对火器并不熟悉。”马秀英皱眉,“他们未必能把握好尺寸和手感。”

“这倒是。”马寻沉吟片刻,忽然眼睛一亮,“不过我们可以请兵部那边的老军械匠来指导他们,让他们先做几把样品,测试一下手感和实用性,再批量生产。”

“嗯,这个办法可行。”马秀英点头,“不过这样一来,时间上会不会耽误?”

“时间确实要紧。”马寻说道,“不过我们不能为了赶时间就牺牲质量。火绳枪是我们大明火器的未来,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稳。”

马秀英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倒是比我还上心。”

“这不是你的风格嘛。”马寻笑着打趣,“你一向雷厉风行,我嘛,就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主。”

马秀英翻了个白眼:“你倒是会给自己找理由。”

两人正说着,院子里忽然传来一阵笑声。马祖佑从屋里跑了出来,手里拿着一个木头做的小枪,兴奋地挥舞着:“爹,娘,我做好啦!”

马寻和马秀英对视一眼,都笑了。

“这是你做的?”马寻蹲下身,接过儿子手中的木枪。

“是啊!”马祖佑得意地挺起小胸脯,“我跟小顺子学的,他说他爹是木匠,我就让他教我怎么做枪。”

马秀英看着儿子那张沾满木屑的小脸,忍不住笑了:“你这孩子,整天就知道玩枪。”

“不是玩枪!”马祖佑急了,“我是要学造火绳枪的!爹,你不是说等我长大了要教我吗?”

马寻看着儿子认真的样子,心中一暖,轻轻摸了摸他的头:“好,等你再长大一点,爹就教你。”

马祖佑这才满意地点点头,蹦蹦跳跳地又跑回屋去了。

马秀英看着儿子的背影,轻声道:“这孩子,倒是跟你一个样,从小就喜欢这些东西。”

“那当然。”马寻得意地笑了,“他可是我儿子。”

马秀英白了他一眼:“自恋。”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火绳枪的事情,马秀英起身告辞。马寻送她到门口,临走前,她忽然回头看了他一眼,道:“你有没有想过,将来火绳枪真的大规模装备军队后,会带来什么?”

马寻一愣,随即笑了笑:“会带来改变,很大的改变。”

“不只是军队。”马秀英眼神深邃,“是整个大明的格局,甚至是整个天下的格局。”

马寻沉默了片刻,点头道:“我知道。火器的出现,会改变战争的方式,也会改变权力的分配。但这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能阻止,只能顺势而为。”

马秀英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最终只是轻轻点头:“你有这个觉悟就好。”

她转身离去,马寻站在门口,目送她远去,心中却泛起一丝波澜。

他知道,火绳枪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

夜色渐深,马寻回到屋中,看到儿子已经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手里还紧紧攥着那把小木枪。

他轻轻将儿子抱上床,替他盖好被子,坐在床边看了许久。

“祖佑,爹一定会给你一个更好的世界。”他低声说道。

第二天一早,马寻便赶往兵部,与兵部尚书徐达会面,商议火绳枪制造的具体事宜。

徐达听完马寻的汇报后,沉思片刻,道:“国舅,你说的这些都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我们要确保火绳枪的性能稳定,不能出岔子。”

“我明白。”马寻点头,“所以我建议先造十把样品,送到各地军营测试,看看实战中的表现如何。”

徐达点头:“这个主意不错。不过测试的地点要选好,最好是在不同地形、不同气候下进行,才能全面评估火绳枪的性能。”

“我已经考虑到了。”马寻说道,“我打算让火器学院的工匠们分成几组,分别前往北方边关、南方丛林、西部高原等地,实地测试火绳枪的性能。”

“好。”徐达满意地点头,“那就这么定了。我会派人协助你们,确保测试顺利进行。”

会议结束后,马寻走出兵部大堂,抬头看了看天色,阳光明媚,微风拂面。

他知道,火绳枪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而他,也将在这场变革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

几天后,第一批火绳枪样品终于制造完成。十把崭新的火绳枪整齐地摆放在学院的试验场上,阳光下,枪身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马寻亲自检查了每一把火绳枪,确认无误后,才下令开始测试。

第一组火器工匠带着三把火绳枪前往北方边关,第二组带着三把前往南方丛林,第三组带着三把前往西部高原,最后一把则留在学院,作为标准样品保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