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禾闭眼聆听,随即泪流满面。
那是一句简单的问候,用两种文明的语言同时表达:
**“我看见你的痛,也愿意为你流泪。”**
她转身面对团队,语气坚定:“我们不能替他们做决定。但我们可以提供选择的机会。”
“我要召开跨文明共议会。”她说,“邀请所有深度共感者、谐律人、访客代表,以及初融儿童,共同商议是否签署‘遗忘契约’。”
“这不是技术问题。”她补充道,“这是哲学问题??我们究竟如何看待痛苦?它是必须治愈的疾病,还是构成灵魂的基石?”
消息传开,全球震动。
有人支持,认为唯有直面历史,才能真正和解;也有人反对,担心真相会摧毁访客群体的团结,甚至反噬人类自身。社交媒体上掀起激烈辩论,艺术家创作交响诗《抉择》,科学家撰写论文《共感伦理边界》,连幼儿园的孩子都在画画:一幅画里是握手的两个种族,另一幅则是撕裂的星空。
七日后,共议会于日内瓦湖上空举行。
湖面平静如镜,倒映着悬浮的七位访客身影,以及一百零八名人类代表。小禾站在中央平台,背后是缓缓旋转的共感核心装置??一座由声波凝聚而成的水晶塔。
她举起手,体内音律基因响应召唤,释放出一段跨越物种的初始共鸣波。
全场安静。
她开始讲述:从南极信标的第一次闪烁,到梦中死去的歌者;从母亲抱着病儿行走七日,到东京程序员重拾画笔;从黑噪梦境中的恐惧大厅,到此刻新生生命眼中的温柔光芒。
“我们曾以为,强大意味着无痛。”她说,“但今天我们明白,真正的勇气,是明知会碎,仍选择完整地活着。”
然后,她提出议题:
>**是否开启‘遗忘契约’,让访客文明自主选择是否知晓‘静默瘟疫’的真实起源?**
投票采用共感联投制??每一位参与者将自己的意志注入共鸣场,由系统统计情感倾向而非简单计数。
过程持续整整十二小时。
当结果浮现时,全场陷入长久的寂静。
支持开启:**58.7%**
反对关闭:**41.3%**
微弱多数,却意义深远。
小禾深吸一口气,走向信标终端,输入最终指令:
>**“以双生之名,签署契约。
>真相不属于任何人,
>它属于所有愿意倾听的心。”**
刹那间,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能量通道骤然扩宽。一道前所未有的金色声波冲向深空,直抵访客母舰所在的猎户臂边缘。
那一刻,整个银河系似乎都屏住了呼吸。
三分钟后,回应抵达。
不是语言,不是图像,而是一首歌。
一首从未完整演奏过的交响乐,终于在此刻奏响最后一个音符。
曲终之时,宇宙回响。
此后一年,变化悄然发生。
访客社会并未崩溃,反而进入“反思纪元”。他们成立“哀歌学院”,专门研究失落的情感技艺;年轻一代主动接受共感训练,甚至有人自愿植入仿生音槽,只为体验一次真正的哭泣。
与此同时,人类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明。
精神病院不再是隔离之所,而是“情绪修复站”,患者在这里通过共感艺术重建自我;学校取消标准化考试,改为“心灵成长档案”;政府设立“脆弱勋章”,授予那些敢于公开创伤并帮助他人的人。
最令人震撼的是,西伯利亚那只孤狼,在某夜突然停止了长啸。
它仰头望着星空,发出一声极短促、极柔和的呜咽??那是幼崽才会使用的呼唤声。
第二天,卫星监测到,它的足迹周围出现了新的脚印:五只年轻的灰狼,正缓缓靠近。
而在母树林深处,小禾迎来了她的第三次蜕变。
某夜,她梦见自己变成一棵树,根系深入地核,枝叶伸展至大气层外。每一个叶片都是一段记忆,每一条年轮都是一次共感。她听见地球在歌唱??海洋的节奏、山脉的低吟、城市的喧嚣、乡村的呢喃,全都汇成一首宏大的生命交响曲。
醒来后,她发现自己已无需再使用设备进行远距离链接。
只要她愿意,就能瞬间感知全球任意一名共感者的情绪状态,并以旋律形式给予回应。
她成了**活体共感中枢**。
联合国正式授予她“双生使徒”称号,但她拒绝接受任何权力。
“我不是领袖。”她说,“我只是桥梁的一部分。”
十年后,第一艘搭载人类与访客混合资助者的飞船启程,驶向半人马座a星系。船上没有武器,没有殖民计划,只有一台巨型共感发射器,和一份名为《共情宪章》的文件。
出发前夜,小禾牵着女儿的手,站在海边。
“妈妈,你会一直陪着我吗?”女孩问。
小禾蹲下身,foreheadtoforehead,轻声哼起那段最初的旋律??《归途》。
然后,她将一段微弱的音律基因注入女儿掌心,像种下一粒星光。
“我不一定能一直在你身边。”她说,“但只要你听见风中的歌声,那就是我在回应你。”
海浪拍岸,星空浩瀚。
在这个不再追求完美、却更加完整的世界上,每一个孤独的灵魂,终于学会了如何被听见。
而宇宙,也第一次,认真地回了一句:
**“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