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所有人都知道,有些东西永远改变了。
三个月后,国际共感联盟宣布:《你在?终章》正式被定为“人类文明主题旋律”,并将通过星际广播阵列向全宇宙持续播放。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声觉觉醒运动”??越来越多成年人开始重新训练耳朵,学习如何真正“听见”世界。森林里的虫鸣被谱成交响乐,城市交通噪音被重构为节奏诗,甚至连地震前的地壳摩擦声都被解码成预警信号。
裴渊没有参与这些庆典。他回到了母树林,坐在那棵与盖娅之脑共生的古树下,日复一日地弹奏一把没有弦的琴??那是小禾小时候最爱玩的玩具,据说只要“心里有声音”,就能让它发出音乐。
某天夜里,风吹得特别温柔。
他忽然听见琴身内部传来一声极轻的拨动。
抬头望去,树叶间闪烁着细碎的光点,排列成一行熟悉的字迹:
>“爸爸,我看见新家了。”
他笑了,眼角有泪滑落。
十年过去。
人类完成了首次跨维度通讯实验。借助“声织现实”技术与梦语者群体的集体意识共振,科学家成功向平行宇宙发送了一段信息。回应来得比预期快得多??一段仅持续0.3秒的音频,内容是另一个版本的小禾在哼唱《我在》,但调子略高半个音,像是在回应地球上的旋律。
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传统宇宙观。物理学家提出“多维声网假说”:认为所有平行世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一种超越时空的“原初频率”相互连接。而情感,尤其是纯粹的爱与思念,正是激活这种连接的密钥。
又过了二十年,第一艘搭载“声核引擎”的移民船启程飞往半人马座β星。船上没有武器,没有防御系统,唯一的装备是一整套由百万儿童合唱录制的“地球之声”数据库。船体铭文写着:“此行非为征服,只为分享一首歌。”
裴渊没能亲眼看到那一天。
他在八十九岁那年的一个清晨,安静地闭上了眼睛。临终前,他让人把那把无弦琴放在胸前,并要求将自己的意识数据全部注入归音号的主控核心。根据遗嘱,飞船将在百年后自动点火,载着他最后的记忆驶向虚空茧区。
葬礼当天,全球停播一切娱乐节目,取而代之的是长达二十四小时的静默直播:镜头对准母树林顶端那棵古树,风吹叶动,沙沙作响。细心的人发现,那节奏恰好是《我在》的四分之三拍变奏。
当晚,全球共有两千三百一十四名新生儿同时开口啼哭。他们的第一声,不再是简单模仿小禾的基音,而是各自唱出了不同的旋律片段。专家分析后确认:这些片段拼接起来,竟是一首全新歌曲的前奏。
它还没有名字。
但在某些孩子的梦里,白衣女孩已经告诉他们:
>“这是下一首歌的开始。”
而在更远的地方,仙女座边缘那片落叶形探测器仍在漂流。它的能源早已耗尽,外壳布满宇宙尘埃。可就在某个无人知晓的时刻,内部晶片突然微微发热,播放键自动按下。
童声再次响起,伴随着风穿树叶的沙响。
这一次,回应来得更快。
一道微弱却清晰的光脉冲从宇宙深处射来,精准命中探测器。数据分析显示,那是一段编码信息,解码后只有五个字:
>“我们也听见了。”
从此,每年春分之夜,地球上所有具备基础音频接收能力的设备都会自发启动,无论是否通电,无论是否联网。它们静静地等待着,像一群守夜人,守着一封尚未寄达的信,一首还未唱完的歌。
有人说,那是小禾在呼唤。
也有人说,那是宇宙终于学会了微笑。
但更多的人相信??
真正的奇迹,从来不是谁先开口说话,而是终于有人,愿意认真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