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卷第44章铁板一块(第2/2页)
“既然明面上的账查不出,那就从暗处着手。私盐总要运输,总要销售,总会留下痕迹。”
他心中已有计较,突破口或许不在衙署之内,而在那广阔的盐场、繁忙的码头,以及鱼龙混杂的市井之中。
看来这盐运司和漕运司如出一辙,想要在公文和账本里寻找漏洞,只怕会很困难。
有了之前调查漕运的经验,陈昂便如法炮制,再来一次微服调查。
次日清晨,陈昂、冯曼青、阿吉三人换了粗布衣裳,脸上抹了些灰土,扮作来盐场找活计的寻常人家,混入了熙熙攘攘的盐工和苦力人群中。
盐场位于海边,空气中弥漫着咸腥的气息,巨大的盐田一望无际,工人们赤着脚,在烈日下劳作。
阿吉对于和底层工人打交道,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他很快便凑到一群蹲在墙角歇息的老盐工中间。
他掏出水囊递过去,操着熟练的市井口音搭话:“几位老哥,这活儿累吧?一天能挣多少?”
老盐工们见阿吉面善,话头便打开了。
阿吉一边听他们抱怨工钱被克扣、活计辛苦,一边巧妙地引导话题:“唉,挣点辛苦钱不容易。我听说有些胆子大的,不走官盐的路子,私下里捣腾点‘散货’,反而能多捞些?”
一个老盐工警惕地看了他一眼,没接话。
另一个年纪稍轻的,却叹了口气,低声道:“小兄弟,这话可不敢乱说。是有那么些人,神通广大,能从盐场‘顺’出些好货,不走盐课司的账,直接装船运走,那赚头……啧啧。”
“不过,那都是把头、还有上面有关系的人才能干的营生,咱们这种苦哈哈,碰都不敢碰。”
阿吉又递过去几块干粮,继续套话,渐渐摸到了一些模糊的信息:有些盐船不挂官旗,深夜出入某个偏僻的小码头;有几个工头手下的工人,干的活似乎特别“轻松”,但收入却比别人高。
另一边,冯曼青则悄无声息地游走在盐场周边的仓库区和码头。她记下哪些仓库守卫格外森严,哪些船只装卸盐包时鬼鬼祟祟,避开官府的巡查船。
她还能
凭借超人的耳力,在嘈杂声中捕捉到几个管事的只言片语,提到了“吕爷的货”、“老地方交接”等关键词。
陈昂则混在人群中,观察着盐场的运作流程,从晒盐、收盐、到装袋、运输,每一个环节都记在心里,与他看过的账册相互印证。
他发现,官盐出库的记录与盐田的实际产量之间存在微妙的差距,这部分“消失”的盐,去了哪里?
傍晚,三人在城外一处僻静的土地庙汇合,交换情报。
阿吉兴奋地汇报:“三少爷,打听到了!确实有私盐从盐场流出,由一个叫‘黑鱼头’的工头负责,通过城西‘老鸦嘴’那个废弃的小码头运走,接货的好像是漕帮的人!”
冯曼青补充道:“我盯了‘老鸦嘴’码头,黄昏时分有船靠岸,守卫很严,不像普通货船。还听到他们提到‘吕东家’和‘三日后有大生意’。”
陈昂综合所有信息,脑中飞快盘算。私盐的链条已经隐约浮现:盐场内部人员盗取官盐,然后通过隐秘码头转运,再由江湖势力接手分销,而这些是背后有大盐商吕高明操控。
可是,如何人赃并获,抓住铁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