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援至!裨将王离与皇帝的注视(第1/2页)
黎明的曙光彻底驱散了夜的黑暗,将烽燧内外照得一片通明,也将其惨烈与辉煌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破损的墙体,焦黑的爆炸痕迹,散落的兵器箭矢,以及那横七竖八、多达十余具的匈奴人尸体,还有几匹无主战马在远处徘徊嘶鸣…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极具冲击力的画面。
黑伯靠坐在垛口下,疲惫得几乎睁不开眼,但仅存的右臂仍紧紧握着一柄染血的秦剑。李默则强打着精神,手持弩弓,警惕地巡视着四周。激战后的肾上腺素早已褪去,留下的只有深入骨髓的疲惫和伤口传来的阵阵刺痛。
“哒哒哒…哒哒哒…”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而整齐的马蹄声从南面的官道方向传来,由远及近,地面微微震动。
“援军!是援军的马蹄声!”黑伯猛地一个激灵,挣扎着想站起来,脸上焕发出激动的光彩。
李默也精神一振,立刻探头望去。
只见晨光之中,一队精锐的黑甲骑兵正风驰电掣般奔来,人数约在五十骑左右。他们甲胄鲜明,旗帜飘扬,为首的是一面绣着“秦”字和“王”字的帅旗!
骑兵队伍迅速接近烽燧,显然是被那冲天狼烟和此地的惨状所吸引。他们在距离烽燧百步外缓缓减速,队形散开,显出极高的军事素养。为首一名年轻将领勒住战马,他身穿精致的鱼鳞甲,头戴鹖冠,面容俊朗却带着军人特有的肃杀之气。他目光锐利如鹰,快速扫过战场,尤其是在那爆炸造成的焦黑坑洞和周围倒毙的匈奴人身上停留了片刻,眼中闪过一抹惊疑。
当他看到烽燧上仅存的两个血人——一个断臂老卒和一个看起来年轻得过分、却手持一具怪异弩弓的士兵时,脸上的惊讶之色更浓。
“吾乃裨将军王离!”年轻将领声音洪亮,自报家门,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此处发生何事?狼烟可是尔等所发?匈奴人呢?”
王离?琅琊王氏?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
李默心中一震,没想到来的竟是如此显赫的人物。他不敢怠慢,连忙放下弩弓,与挣扎起身的黑伯一同行礼。
“朔方戍卒李默(黑夫),参见将军!”李默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镇定,“狼烟正是我等所发!昨夜与今日凌晨,匈奴小队与百人队先后袭扰我烽燧,已被我等击退!”
“击退?”王离眉头紧皱,目光再次扫过那些匈奴尸体,尤其是几个被弩箭精准射杀的头目,“就凭你二人?”
不是他怀疑,而是这战绩实在过于骇人听闻。一个残破烽燧,两个伤兵,击退匈奴百人队?还留下十几具尸体?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回将军,确是如此!”黑伯连忙开口,语气激动却充满自豪,“全赖李默此子!他…他祖传的墨家机关术厉害!造出了能发雷霆的守城利器,又箭无虚发,方才杀退胡虏!”
“墨家机关术?发雷霆?”王离眼中的疑惑更深,他催马上前几步,更仔细地观察那爆炸的痕迹,甚至能看到泥土中残留的碎陶片和硫磺硝石痕迹。他出身将门,见识远非普通士卒可比,虽不知火药具体为何物,但已然猜到那绝非寻常。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李默身上,这个年轻的戍卒虽然浑身血污,疲惫不堪,但眼神清澈而沉稳,面对他这个裨将,竟无多少惧色,反而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自信。
“李默?”王离沉吟道,“细细说来,尔等是如何做到的?那发雷霆之物,又是何物?”
李默心知这是关键时刻,既不能暴露系统,又要合理交代,并引起上峰的重视。他深吸一口气,将之前对黑伯的说辞更加完善地叙述了一遍,重点强调“祖传秘术”、“危急关头才敢使用”、“威力巨大但制作不易”,并将大部分战果归功于那“雷霆之物”造成的混乱和恐惧,以及自己趁机用弩射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7章援至!裨将王离与皇帝的注视(第2/2页)
他的叙述条理清晰,语气不卑不亢,偶尔提到一些“机关术”的术语,听得王离眼中异彩连连。
【大明永乐】:王离?王翦之孙?倒是员虎将,可惜后来…哼!此子应对得体,不居功,不怯场,是块好料!(观众:朱四郎)
【大明永乐】:妙啊!句句不提根本,却句句引导那将军去想火药之威!此子深谙韬晦之道!(观众:工部小吏)
【大明永乐】:将军来了!小哥要发达了!(观众:吃瓜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