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献图献策与积分风暴(第1/2页)
张御史的铩羽而归,并未让李默感到丝毫轻松,反而像是一记警钟,敲响在他心头。咸阳的视线已然聚焦,觊觎与猜忌如同暗流,在平静的表面下涌动。他深知,仅靠蒙恬的庇护和“墨家传人”的神秘光环,不足以长久立足。他需要拿出更具分量、更无可替代的功绩,将自身的价值与帝国的核心利益深度绑定。
技术改良的稳步推进是基础,但不够震撼。他需要一场能震动朝野、甚至改变北疆战略格局的“表演”。
夜深人静,李默在油灯下铺开一张巨大的羊皮纸,系统界面在脑海中悬浮。他目光沉凝,手指蘸着墨水,开始勾勒。他画的不是具体的武器图纸,而是一幅宏观的战略防御体系构想图。
这幅图的核心,并非单一的烽燧或关隘,而是一个立体、纵深的预警与防御网络:
烽燧体系升级:在现有烽燧基础上,增加新的观测点,形成交叉视野,确保无死角。烽燧之间,除了传统的狼烟、旗帜,尝试建立更快速、更隐蔽的通讯方式(他脑海中闪过信鸽、灯光信号编码等想法,但受限于时代,暂时只能提出优化现有通讯效率的概念)。
道路与后勤保障:标注出关键的后勤补给路线和潜在的水源点,提出在战略要地建立小型、隐蔽的物资囤积点,以供快速反应部队使用。
防御工事集群化:提出在关键山口、河谷,不再依赖单一关隘,而是建立由多个小型堡垒、障碍区(借鉴他在烽燧外的陷阱布置经验)、瞭望塔组成的防御集群,相互支援,迟滞、消耗敌军。
技术整合应用:在图中标注出适合布置“震天雷”陷阱的区域,以及可以利用地形进行“火攻”、“水攻”的潜在地点。他甚至模糊地提出了利用水力驱动某些简易机械(如鼓风机、捶打机)以提升边军工坊效率的设想。
这幅图,融合了他从系统获得的【初级战场指挥学】、【基础土木工程】等知识,以及对北疆地形的了解(部分来自记忆,部分来自与老兵和俘虏的交流)。它超越了单纯的武器制造,上升到了军事工程体系和区域防御战略的层面。
这,就是他准备献给蒙恬,进而可能上达天听的“投名状”和“护身符”。
完成草图后,李默并未停歇。他知道,光有构想还不够,需要有能吸引眼球、证明其体系威力的“亮点”。他将目光投向了改进型秦弩的最终定型版。
他集中了匠作营最好的资源,亲自监督,采用目前能达到的最高工艺标准,打造了三具“样板弩”。这三具弩,不仅包含了之前所有的改进(优化箭镞、润滑弩机、校准望山),他还耗费了150点积分,兑换了【简易复合弓臂结构原理】,指导工匠尝试在弩臂中加入了牛筋、竹片等材料,以有限的提升其蓄能能力和使用寿命。同时,他改进了箭矢的尾羽粘贴工艺,使其飞行更稳定。
虽然受限于材料和技术,这“样板弩”的性能提升并非颠覆性的,大约比制式秦弩提升了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射程、精度和耐用性,但这已经是现有条件下能做到的极致,并且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匠作营目前的最高水平。
准备好这一切后,李默通过程椽的渠道,向蒙恬呈送了一份详细的报告,附上了那份精心绘制的《北疆防御体系构想图》和三具“样板弩”,并请求当面向大将军阐述其构想。
数日后,蒙恬的召见令抵达匠作营。
九原郡,大将军府。
气氛比上一次更加庄重。不仅蒙恬在座,还有几名北疆军团的高级将领和幕僚。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殿中那个年轻的匠作营候身上。
李默不慌不忙,先命人呈上三具“样板弩”,由军士当场试射。改进后的性能数据摆在眼前,尤其是那相对稳定的精度和略有提升的射程,让在座的将领们纷纷点头,露出感兴趣的神色。这证明李默并非空谈,其管理的匠作营确实具备提升军备质量的能力。
然后,李默展开了那幅巨大的《北疆防御体系构想图》。
当这幅融合了现代军事地理学和系统工程学思维的宏大地图呈现在众人面前时,整个大殿安静了下来。将领们都是沙场老将,一眼就看出了这幅图的价值所在!它不再是局限于一点一地的防守,而是将整个北疆边境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预警、纵深、机动和体系对抗!
李默手持一根细木棍,指着地图,侃侃而谈。他从烽燧预警的漏洞讲到通讯效率的提升,从单一关隘的脆弱讲到防御集群的韧性,从后勤补给的困难讲到预设物资点的重要性……他并没有提出多少超越时代的具体技术,而是着重于思路的转变和体系的构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1章:献图献策与积分风暴(第2/2页)
“……故而,卑职以为,北疆之防,不应仅寄托于长城高墙,更应立足于这套层层递进、相互呼应的预警与防御体系。使胡骑入寇,则步步荆棘,处处受制,其锋锐必堕于坚城之下,困于消耗之中。我军则可依托此体系,以逸待劳,集中精锐,寻机歼敌于预设战场!”
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逻辑严密,勾勒出的蓝图让所有将领都陷入了沉思,眼中光芒闪动。就连蒙恬,也一直凝神静听,手指无意识地在案几上轻轻敲击,显然被这宏大的构想所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