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子王景,勇冠三军,诛杀国贼董卓,护卫哀家与陛下于危难之际,功在社稷!”
“特封卫将军,假节钺,总督洛阳宫禁宿卫,京畿防务,拱卫京师!”
“臣,王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1章:败吕布震慑群雄,携太后重定乾坤(第2/2页)
只见王允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心绪,疾步出列,以头触地,行了一个无比郑重的大礼。
声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沙哑与哽咽:“谢陛下、太后隆恩!”
“老臣...惶恐!匡扶社稷乃人臣本分,实不敢当此重赏!”
“然太后信重,天恩浩荡,老臣唯有竭尽残躯,肝脑涂地,以报陛下、太后!”
王允跪伏在地,肩头微微颤动,将激动的神色掩于百官视线之下。
王景倒是没有王允那般做作,王景于马上微微躬身,声音沉稳,却清晰地传遍全场:“臣,王景,领旨谢恩。”
“必持此节钺,扫荡奸宄,拱卫京畿,不负陛下、太后所托!”
何太后目光最后转向丁原,冷声道:“丁建阳,即日起,皇宫一应守卫之责,皆交由卫将军王景接管!”
“你之部曲,退守原有营垒,无诏不得擅入宫禁及惊扰百姓!”
丁原脸色阵青阵白,在王家父子赫赫兵威与太后懿旨面前,纵有万般不甘,也只能咬牙躬身,交出调遣宫禁卫队的部分兵符印信,恨恨退下,心中已将吕布骂了千万遍。
百官队伍末尾,曹操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心中暗凛:“王景勇略,已非凡人!”
“王允老谋深算,隐忍至此。袁氏四世三公,树大根深,岂肯甘休?”
“这洛阳城,已成虎狼争食之险地,非久留之所!”
他不再犹豫,悄然退至人群之后,对身边心腹低语:“速回府邸,轻装简从,我们即日便离开洛阳,回谯郡观望!”
“是。”
......
洛阳皇宫易主,王景麾下虽拥兵数千,声威大振,但内部成分复杂。
华雄、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几人聚在一处临时营帐中,帐内气氛沉闷。
他们虽得了封赏,成为朝廷的中郎将,但乱世之中,虚名远不如实实在在的钱粮兵甲来得安心。
华雄性子最急,忍不住压低嗓子:“王将军…待咱兄弟们,倒也算仁义。”
李傕擦拭着刀鞘,眼皮未抬:“可是仁义不顶饿。洛阳米贵,弟兄们刀口舔血,图的不过是养家糊口,博个前程。如今这空头官衔,怕是......喂不饱饿狼,寒了人心呐。”
郭汜阴恻恻接口:“董使君在时,可不是这般......”
话未说尽,但帐内几人都明白意思。
前途未卜,人心浮动。
这些话,正好被刚刚进入营中的王景听到。
几人顿时大惊,膝弯一软,就要跪地请罪。
然而,不等他们的膝盖触及地面,王景冷冽的声音已然斩落:
“站直了。”
三个字,平淡无奇,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意志,硬生生窒住了他们下跪的趋势。
华雄、李傕等人僵在原地,跪也不是,不跪也不是,一时间竟有些无措。
王景的目光扫过几人惊疑不定的脸,继续道:“我要的是能打仗的兵,不是只会磕头的废物。”
“你们要什么,我知道。”
王景的声音里听不出半分喜怒:“既入我麾下,刀锋所指,功赏过罚,皆有其度。”
“本将军不会让兄弟们饿着肚子打仗。”
“在此候着。”
他不再多言,转身出帐,翻身上马。
董卓以利诱之,我岂能空画大饼?
此刻宫内初定,太后正需倚重于我,此时不讨要实利,更待何时?
心念既定,他一抖缰绳,在策马直驱洛阳宫阙。
......
宫阙深处,嘉德殿偏殿。
何太后已沐浴更衣,云鬓高耸,珠钗璀璨,一身绯红宫装将她衬得威仪之中又显丰秾。
得知王景过来,她特意屏退了左右宦官、宫女,只留王景一人在此。
她端坐于案后,目光落在王景身上,那目光里有着劫后余生的松弛,更有一种审视珍器般的玩味与欣赏。
“王将军来了。”
何太后声音放缓,褪去了朝堂上的冷厉,多了几分只在殿内才有的、近乎私语的温和:“近前些说话。”
“此次颠沛,若无卿家,我母子恐已遭不测。”
“如今见卿家巍然于此,哀家与陛下之心,方得安稳。”
王景依言上前几步,依旧保持着臣子的分寸:“护卫太后、陛下,乃臣分内之事。”
何太后目光在他英挺的面容与肩甲上未尽的征尘上停留了一息,才缓缓道:“分内之事,也分做得是好,还是不好。卿家做的,是擎天保驾之功。”
她唇角噙着一丝极淡的、意味难明的笑意:“哀家与陛下,自然不会忘了这等大功。往后这宫禁安危,社稷重任,还要多多倚仗卿家了。”
王景微微躬身,顺势接话,将太后的“倚仗”之语引向实处:“蒙太后信重,臣必竭尽全力。如今宫禁初定,百废待兴,首重赏功罚过,安定军心。”
他话音一顿,这才上前一步,从怀中取出一份帛书,双手呈上:“此乃臣草拟的此次护驾有功将士的封赏名录及所需钱粮用度细则,事关重大,请太后圣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