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江辰在江城科技大学的生活,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超许多人的预料。
每日清晨,他依旧会雷打不动地在酒店套房内演练那套愈发圆融流转丶意蕴深藏的太极拳。
苏璃静坐一旁,目光虽仍显空茫,却已能追随着他身影的移动而微微流转,仿佛那无形的场域对她残破的神魂有着本能的滋养。
演练完毕,阿昌便会驾车送他至校门口。
江辰独自一人,背着那个半旧的帆布包,汇入晨光中涌入校园的人流。
他的行程并无定数,却自有其章法。
约莫一半的时间,他泡在生命科学学院的各个教室和实验室。
从基础的《生物化学》丶《分子细胞生物学》,到更前沿的《基因工程原理》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乃至偏门的《极端环境微生物学》,凡涉及能量代谢丶物质转化丶信息传递的课程,他都会现身。
他总是悄无声息地坐在阶梯教室的后排角落,桌上摊开着笔记本,却极少动笔,目光平静地落在黑板上,仿佛在吸收而非记录。
起初,生科院的师生们只因「冰雹猜想」的传闻对他投去好奇的一瞥。
然而几次课上,当老师讲到关键难点或前沿争议处,或是被台下学生的问题难住时,这个沉默的少年竟会开口。
所言或是一针见血直指核心的质疑,或是提出一个截然不同丶却仿佛直通本质的思考角度,甚至能随手引用最新顶刊论文的实验数据来佐证观点。
其视角之刁钻丶思维之跳跃丶知识面之广博,往往令授课教授愕然,令满堂的硕博研究生感到汗颜。
「生科院来了个数学天才,听课还能给教授挑刺」的传闻很快便不胫而走。
剩下的时间,他的身影则会出现在物理系的《粒子物理学》或《量子场论》课堂,化学系的《高等有机化学》或《结构化学》讲座,甚至哲学系关于「科学哲学」或「道家思想流变」的讨论班。
他仿佛一块贪婪的海绵,无差别地汲取着一切与法则丶能量丶存在相关的知识碎片,并以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方式,在识海中进行着高速的整合与推演。
他的存在,渐渐成为江城科大校园里一个独特的风景。
各院系的老师丶学生,大多都认识了这位年纪极轻丶神情永远平静得近乎淡漠丶却时不时会语出惊人的天才少年。
好奇丶钦佩丶议论丶乃至些许不解与嫉妒,种种目光交织在他身上,他却恍若未闻,步履从容地穿梭于不同的教学楼与图书馆之间。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校园生活之下,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学术界的更高层汹涌酝酿。
秦阳明教授亲自操刀,组织精干力量整理丶翻译丶完善的冰雹猜想证明论文,已正式投往世界数学顶级期刊《数学年刊》(AnnalsofMathematics)。
据秦教授透露,普林斯顿那边对这篇论文给予了高度重视,已邀请包括菲尔兹奖得主在内的数位世界顶尖数学家共同参与审稿,审稿过程严谨而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