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大唐:请陛下归天> 第六十九章 臣要监察之权,立军令状(求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九章 臣要监察之权,立军令状(求追(2 / 2)

李隆基点点头,韦谅虽然提出了不少可行的建议,几乎都已经让人忽略了,他是个从来没有出过长安的小孩。

“前些日子,阿耶出发陕郡,虽然没有多言,但臣明白,西北的压力之重,必然会传导至长安,然后传导至陕郡,臣不得不多想一些。”稍微停顿,韦谅低声道:“所幸臣早些时日,得到了外祖家传的一批兵书战策,其中有涉及吐谷浑高原,涉及西域,甚至是涉及辽东的一些东西。”

李隆基一愣,脑中一道光芒闪过,他直接说道:“你说的是郕国公姜行本留下的兵书战策?”

姜行本,姜皎祖父,起家将作少匠,迁宣威将军,统领百骑,拜左屯卫将军,参与唐灭吐谷浑,灭高昌,夺辽东之战,迁左屯卫大将军,封金城郡公,最后死于军前,追赠左卫大将军、郕国公,陪葬昭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九章臣要监察之权,立军令状(求追读,求月票)(第2/2页)

姜遐,姜行本子,检校户部侍郎、左鹰扬卫将军,追赠吏部尚书,葬于昭陵。

“原来如此。”李隆基看着拱手点头的韦谅,松了口气,笑道:“看样子,你是有所得了?”

“有些攀岩之法,不过需要多方协助。”韦谅有些无奈,说道:“臣原本以为是左相亲自主持,然后李郎中负责,臣赞画而已,没想到……”

“没想到,却将自己推到了前面。”李隆基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韦谅拱手,满是无奈,但他还是强打精神,认真道:“陛下,此事重大,此中细节,一者也不可出错,臣立军令状,日后恐有无状之行,臣先请陛下恕罪。”

李隆基笑着摇头,道:“有些事情,不是你说没事就没事的,你若是能成,拿下石堡城,便是天大的罪行,朕也给你免了,但若是不成,到时候,朕可要数罪并罚了。”

“臣领旨。”韦谅沉沉低身,但他的眼底,却闪烁着精光。

李隆基的这句话,可操作的余地太大了。

大到了天上。

……

御辇入大明宫,直入紫宸殿。

李隆基站在大殿之前,看着前方广阔的长安城,侧身问:“石堡城之事关联重大,你觉得他能成吗?”

高力士站在皇帝身后,低声道:“那本奏本,老奴仔细看过,虽有些异想天开,但实际想来,可行性极强,甚至比兵部提出来的那些方略,起码要强好几倍。”

“兵部提出的方略,夺回石堡城需要三年吧?”李隆基微微抬头。

“兵部更多的,是以正路而行,陇右节度府战力不行,矛盾复杂,故而兵部的方略,还是先整顿陇右节度府,然后以正兵攻克石堡城,最后击败高原上的吐蕃人,他们是一整套的方略。”高力士神色认真。

可以说韦谅的方略是出奇制胜,但不能说兵部的方略就有错。

李隆基点点头,说道:“让他做吧,若是真的有成,朕不会亏待他的……若是真的有成,以他的资质,将来一个兵部侍郎,也是绰绰有余的。”

大唐的兵部尚书,向来由左相兼任。

实际上负责常务的那个兵部侍郎,基本就等同一个兵部尚书。

将来左相领兵部尚书,而韦谅以兵部侍郎,统领兵部,负责规划四方战事,这是未来韦谅前途最合适的方向。

大不了,将来给他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做到致仕便是。

高力士最是了解皇帝,皇帝的心思他最是清楚。

低身,高力士神色谨慎的说道:“陛下,此事若成的确是天下幸事,但其中,也还是需要警惕一些地方。”

李隆基疑惑的看向高力士。

高力士躬身,说道:“石堡城,地势高险,甚至还有在皇宫之上,那份方略,以少数人攀登绝壁,然后强占石堡城……若真的能成,那么皇宫,皇宫他是不是也一样无声的冲上来,所以……”

“不要因噎废食。”李隆基直接摆手,说道:“军中奇人异事多了去了,若事事防备,那就什么事情也不用做了。”

“是!”高力士有些惭愧的躬身。

李隆基转身,看向前方道:“那奏本上说了,这一次要用到龙武军,调一百龙武军过去,随时在韦卿麾下效命,随即盯着他的布置进展,同时也要学会该如何防备这些东西。”

韦谅为了模仿石堡城,需要调用一百龙武军在山上值守。

只要在龙武军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杀上山顶,同时“杀死”上山的龙武军,那样便算是成了。

不过山顶的龙武军最后容纳五十人,和皇宫数万人镇守完全无关。

“要盯人,不要只盯他们自己,要盯着他们身边最亲近的人。”李隆基抬头,淡淡的说道:“石堡城的事情,若是成了,便让他和和政即刻成婚,其他的,宫中安排便是。”

高力士微微抬头,平静的拱手道:“喏!”

和政是郡主,韦谅必然授驸马都尉,这样宫中足够借助和政郡主的婚事,往韦谅的身边派人。

皇帝控制人的手段多的是。

收回心思,李隆基看向十六王宅:“提起和政,便不免想起李俶,如今朕的曾长孙诞生,终究是喜事,传旨下去,长安城大庆三日。

明日,朕前往太庙祭祀,由礼部尚书,太常寺卿和宗正寺卿陪同。”

“喏!”高力士肃然拱手。

李俶的儿子,是皇帝的曾长孙。

四世同堂,这也意味着大唐的江山,又向后延续到了三代。

起码在这事上,李隆基是值得要告慰先祖的。

“至于他的婚事,年底封王,开始准备吧。”李隆基直接摆手。

李俶是太子的长子,是皇帝的皇长孙,而他的儿子,又是皇帝的曾长孙,光是这一层身份,便足够提升崔氏,还有其妻杨氏,乃至于整个杨玉环一家的地位。

“喏!”高力士沉沉拱手。

李隆基转身朝着东殿而去,刚刚殿门口,他脚步停下,侧身道:“告诉尚食局,多准备些新鲜荔枝,就说是朕喜吃。”

“喏!”高力士再度躬身,喜欢吃荔枝的,自然是杨玉环,而不是李隆基。

杨玉环出身蜀地,而蜀地本就多产荔枝,杨玉环自小喜爱。

不过从巴蜀到长安并不容易。

尤其是子午道,险峻异常。

皇帝说的,并不是简单运输,而是要尽可能保证新鲜的运输,这就很不容易了。

但皇帝的话,必须执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