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联系一下设备供应商,问问有没有升级改造的方案,咱们不能因为设备问题影响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车间主任点头称是,赶忙去安排。
杨卫国看着忙碌的车间,心中明白,虽然目前看似一切有序,但招工背后的潜在问题、各车间设备和人员技术等方面的状况,都可能给厂里的发展带来阻碍。
杨卫国得知锻工车间空气锤的问题后,由于自己不懂,便来到技术科。
到了技术科发现科长不在,可能下车间去了,只有几名技术员正专注地画着图纸。
杨卫国一进来,一名戴着眼镜的年轻技术员赶忙走过来,问道:“杨副厂长,您这是?”
杨卫国摆了摆手,问:“怎么就你们几个人在呢?其他技术员呢?”
那名技术员回答道:“都下车间去了。”
杨卫国接着说:“一会你们科长来,跟他说一下,锻工车间那个空气锤压力不够,零部件损坏也严重,车间主任刚跟我反映了,你们抽空去看看。”
那名技术员立马说道:“杨副厂长,您有所不知。这空气锤一是老化问题,二是里面零部件的钢材问题。”
现在咱们有了新式转炉,能产出好钢材了。您放心,用不了多久,车间里所有设备的关键零部件,咱们厂都能自己生产出来。
以后像锻工车间这种设备因连轴转需要频繁维修的问题,肯定会越来越少。
杨卫国听后点了点头,拍拍这名技术员的肩膀,说道:“好,挺好的,你一会跟你们科长说一下,那我就先走了。”
走在路上,杨卫国不禁思索起来。这次转炉技术的引进,确实极大地提升了红星轧钢厂的技术能力。
可摆在眼前的难题依然不少,接下来就看李怀德如何去运作,邀请相关专家来助力工厂发展了。
毕竟杨卫国自己实在是没办法,他此前根本没接触过这方面的事。
虽说给工厂设定的目标是朝着内燃机方向发展,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既没技术,又缺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谈何容易。
杨卫国回到办公室,刚坐下,就看到桌上放着一叠文件。
他翻开一看,是各车间近期的生产报表。看着报表上的数据,他眉头紧锁。
虽然新车间和转炉炼钢都在逐步推进,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仍有待提高。
尤其是与拖拉机厂和汽车厂的合作订单,对产品精度和交货时间都有严格要求,目前的生产状况恐怕难以长期满足。
这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杨卫国拿起电话,是拖拉机厂的负责人打来的。
对方在电话里表示,对最近一批用于制造拖拉机弹簧的弹簧钢质量很担忧,近期收到不少关于弹簧钢容易断裂的反馈,希望轧钢厂能重视并尽快解决。
杨卫国心里明白,这是转炉吹氧技术还有待提升,导致弹簧钢的质量不稳定。
他连忙向对方承诺一定会尽快处理,挂断电话后,深知工厂面临的压力又增加了几分。
一边是设备升级和技术提升的需求,一边是合作方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再加上发展内燃机方向的艰难目标,杨卫国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重重迷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