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国听着就摇头,前两年他想整合周边小厂时,一个个端着架子,如今见红星厂势头猛了,倒上赶着来,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傍晚回到家,刚推开院门,就听见屋里闹哄哄的。
几个孩子围着桌子,手里捏着纸,脸上红扑扑的。“爸,您可回来了!”大女儿举着张通知跑过来,眼里闪着光,“您听说没?恢复高考了!”
“我知道啊!怎么,你有其他想法。”
“爸爸坏死了,我不理你了。”
杨卫国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模样,心里那股劲儿又上来了。日子啊,真是越过越有奔头。
厂子这边,杨卫国特意找了沈老,把恢复高考的事细细说了一遍。
沈老一听就上了心,当即找了自己老伴,又联络了其他改造人员的家属——这些人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得知要办培训班帮孩子们备考,都乐意搭把手。
培训班一办起来,来的人越来越多。起初只有二三十个厂子子弟,安安静静在临时腾出来的车间里看书做题。
可没多久,消息传开了,不少外单位的干部听说红星厂有这么个好去处,纷纷托关系想把孩子塞进来,一来二去,人数竟涨到了二百多。
杨卫国得知后,直接在厂务会上拍了板:“凡不是咱厂子弟的,一律拒收。现有的就维持这样,不能再扩了。”
他心里清楚,摊子铺太大,精力跟不上,反倒办不好事,得先把自家子弟的事办扎实。
这阵子杨卫国忙得脚不沾地,不光要盯培训班和家属楼的进度,更头疼的是接收其他厂子的事。
之前他还能挑挑拣拣,可现在上面下了硬任务,由不得他不接。
就说那家电缆厂,杨卫国原本没打算收——厂子体量不小,消耗又大,他原想给些订单让他们维持运转,可上面没同意,非得让红星厂全盘接手。
“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了。”
杨卫国对着李怀德叹气,“早前想着稳妥点,现在倒好,硬塞过来,不接都不行。”
李怀德也皱着眉:“接过来就得担责任,这么大的厂子,人员、设备、债务,哪一样都得理顺,有的忙了。”
杨卫国揉了揉眉心:“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先派个工作组过去摸底,看看具体情况再说。咱红星厂现在盘子大了,也得有个大厂的样子,该扛的责任,躲不掉。”
话虽如此,他心里清楚,这又是一场硬仗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