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我们吃的是刘家的饭,当然是听少帅的命令了(第1/2页)
1930年7月初,开封城外的三个师的营区内,不仅口号声震天响,尘土更是飞扬蔽日。
石振清的五十六军,在六月初完成了整补。
五十六军毕竟是驻守在洛阳之外,一旦有变,就是孤军。
所以,洛阳大本营全力调拨兵力、装备、物资将其补满。
五十六军下辖64、65、66三个师,每师辖两个步兵旅。
每个旅,都下辖三个1800人的步兵团,全师满编一万两千余人。(含师属直属营。)
整个五十六军的兵力,达到了4.5万人。
军直属部队:炮兵团、工兵团、辎重团各1个,骑兵、通信、卫生各1个营。
以及,一个军直属的独立骑兵旅。(一千五百人左右)
师属炮兵团,更是列装了12门施耐德105mm榴弹炮和24门施耐德75mm山炮。
这样的火力配置和部队人数,在当时的国内,堪称是最精良的部队之一。
刘镇庭返回洛阳前,特意找石振清谈过话,对他叮嘱:“守住开封、宁陵一线,不主动招惹阎冯,也不依附南京,抓紧时间练兵。”
石振清当即连声应下,将“练兵为要,中立自保”八个字刻在了心上。
整补完毕后,五十六军便进入了高强度训练期。
三个师各有侧重,练兵场上热火朝天。
64师师长李武麟,法国圣希尔军校毕业。
回国后,曾经在袁大统领的陆军模范团任营参谋、营长、副团长等职务。
加入豫军后,又给刘镇庭当过军参谋长。
既懂战术谋划,又善于训练部队。
他的练兵风格参照了法国陆军操典,既讲究标准化、规范化与协同高效,又讲究本土化。
身着笔挺军装的李武麟,亲临训练场时,64师的士兵,正进行队列训练。
按照李武麟的要求,每天早上早操和上午训练前,都得抽出一个小时训练队列。
训练一个月的时间后,64师的精神面貌确实和另外两个师不一样。
可这在五十六军各部看来,这就是“无用”的训练。
他们都认为,可以训练队列,但是部队能走齐就行。
重点,还是射击、土工作业和近身格斗。
可在李武麟眼中,却是纪律养成的根基。
圣希尔军校的教官曾告诉他,一支能在队列中保持绝对服从的部队,战场上方能做到令行禁止。
队列训练结束后,战术训练场上,李武麟推行的“小队协同战术”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每个连的步兵班,被拆分为侦察组、火力组、突击组。
侦察组前出探明敌情,火力组用ZB-26轻机枪构建压制火力网,突击组依托地形交替掩护,快速突入“敌阵地”。
每天晚上,他还将所有营、连军官召集在一起。
亲自在黑板上画出战术推演图,讲解法军在欧战中的实战案例。
65师师长武庭麟,只读过西北军的军校。
但是,此人性格沉稳,特别擅长防守战。
西北军出身的他,除了日常训练之外,还特意加强了白刃战和夜战训练。
每晚,都会安排各团在夜色中行军、构筑工事、发起突袭。
夜训当中,65师的士兵们摸黑操作武器的熟练度与日俱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81章我们吃的是刘家的饭,当然是听少帅的命令了(第2/2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