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晨幕林夕> 第三十一章 夏夜晚风与新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一章 夏夜晚风与新客(1 / 2)

第三十一章夏夜晚风与新客(第1/2页)

绿豆汤的清甜还在舌尖打转,张婶家院子里的老藤椅被晚风拂得轻轻摇晃。雪团蜷在林夕腿上,尾巴有一下没一下地扫过她的手背,远处巷口传来孩子们追逐打闹的笑声,混着陈老板杂货店收音机里的戏曲声,把夏夜的银杏巷衬得格外热闹。

“听说下周有个作家要来巷里住,”张婶一边给大家续着凉茶,一边说,“就是之前给你画展写评论的那个苏曼,王奶奶跟我说的,她已经把民宿的房间留好了。”

林夕愣了一下,随即想起之前在画展留言册上看到的名字。苏曼的评论写得格外细腻,字里行间都透着对银杏巷生活的向往,还特意在末尾留了联系方式,说希望有机会能来实地走走。

“真的吗?”林夕有些惊喜,“她要是来了,我可以带她逛逛巷里,给她讲讲画里没来得及写的故事。”

李爷爷放下手里的蒲扇,笑着说:“那可太好了。苏作家文笔好,要是能把咱们银杏巷写进书里,肯定能让更多人知道这里。”

晨光给林夕递了块切好的西瓜:“刚好下周我休年假,可以陪你们一起逛,帮你们拍些照片,说不定还能给苏作家当素材。”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夜色渐渐深了。巷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暖黄的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青石板路上,留下斑驳的光影。林夕抱着雪团,和晨光一起往画室走,心里满是期待——她好奇这位能读懂画里温暖的作家,会如何看待真实的银杏巷。

转眼到了苏曼来的那天。上午十点多,林夕正在画室整理画稿,就听见巷口传来王奶奶的声音。她连忙放下画笔跑出去,只见一个穿着浅蓝色连衣裙的女人站在王奶奶身边,手里提着一个棕色的帆布包,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正是苏曼。

“林小姐,终于见到你了!”苏曼看到林夕,热情地走过来,“你的画我看了好几遍,每次都觉得特别温暖,早就想来银杏巷看看了。”

林夕笑着握住她的手:“欢迎你,苏老师。我也是,特别期待能和你聊聊。”

晨光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瓶刚从陈老板那里买的酸梅汤:“苏老师,一路辛苦,先喝点酸梅汤解解暑吧。”

苏曼接过酸梅汤,喝了一口,眼睛一亮:“这酸梅汤真好喝,比我在城里买的还地道。”

王奶奶笑着说:“这是陈老板自己熬的,用的是巷里老槐树的花蜜,酸甜刚好。你们先聊着,我去把房间收拾好。”

林夕带着苏曼往巷里走,一边走一边给她介绍:“这边是张婶家,她做的饺子特别好吃,晚上可以去她家蹭饭;那边是李爷爷家,他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还会教游客写字;前面就是陈老板的杂货店,巷里人缺什么都去他那里买,他还会给大家留着新鲜的蔬菜水果。”

苏曼认真地听着,时不时拿出笔记本记些什么,偶尔还会停下来,对着巷里的老房子、老槐树拍照。“这里比我想象中还要舒服,”她感慨道,“没有城市的喧嚣,连风都是温柔的,难怪你能画出那么温暖的画。”

走到巷口的老银杏树下,苏曼停下脚步,抬头看着枝繁叶茂的树冠:“这就是你画里的那棵老银杏树吧?夏天看着真凉快,秋天的时候,肯定满巷都是金黄的银杏叶,一定特别美。”

“是啊,”林夕点点头,“去年秋天,我就是在这棵树下写生,才慢慢找到创作《银杏巷四季》的灵感。那时候孩子们围着我看画画,陈老板给我送酸梅汤,张婶给我送刚煮好的粥,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特别温暖。”

苏曼低下头,在笔记本上快速写着什么,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安静的巷子里格外清晰。“这些细节都特别好,”她抬起头,眼里闪着光,“真实的生活才最打动人,我想把这些都写进书里。”

中午,张婶特意做了一桌子菜,还邀请了李爷爷和陈老板一起。苏曼尝了一口张婶做的糖醋排骨,忍不住称赞:“张婶,您的手艺也太好了吧!这排骨比我妈妈做的还好吃。”

张婶笑得合不拢嘴:“喜欢就多吃点,以后常来,我给你做更多好吃的。”

饭桌上,苏曼跟大家聊起自己的写作经历,还问了很多关于银杏巷的故事。李爷爷给她讲了老银杏树的传说,说这棵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见证了银杏巷的变迁;陈老板跟她聊起巷里的趣事,说有一次孩子们在巷里放风筝,风筝挂在了老槐树上,还是他搬着梯子爬上去取下来的;张婶则跟她聊起巷里的邻居,说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帮忙,就像一家人一样。

苏曼听得入了迷,手里的笔一直没停过。“你们的故事太珍贵了,”她感慨道,“现在很多地方都失去了这种人情味,而银杏巷还保留着,这太难得了。”

下午,林夕和晨光带着苏曼去了美术馆。此时《银杏巷四季》系列画作还在美术馆的常设展区展出,不少观众正围在画前讨论。苏曼走到画前,仔细地看着每一幅画,时不时停下来,对着画里的细节拍照。

“你看这幅《银杏巷之春》,”苏曼指着画里的炊烟,对林夕说,“你把炊烟画得特别柔和,好像能让人闻到饭菜的香味。还有这棵柳树,枝条的弧度特别自然,一看就是观察了很久。”

林夕笑着说:“其实我每天都会在巷里观察这些细节,比如春天柳枝抽芽的样子,夏天老槐树的影子,秋天银杏叶飘落的轨迹,冬天雪花落在红灯笼上的样子。这些细节虽然平凡,但都是生活里最真实的样子。”

晨光在一旁补充道:“她有时候为了画好一个细节,会在同一个地方待上一整天。有一次为了画夏天孩子们在老槐树下玩耍的场景,她在树下蹲了好几天,把孩子们的动作、表情都记在本子上。”

苏曼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真正的艺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与细致观察。”她抬起头,对林夕说:“你的画里藏着你对银杏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骗不了人的,所以才能打动这么多人。”

从美术馆回来,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巷里的路灯亮了起来,张婶家的院子里传来了收音机里的戏曲声,陈老板的杂货店门口围了几个下棋的老人,孩子们在巷里追逐打闹,整个巷子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苏曼停下脚步,拿出手机,对着巷里的景象拍了张照片:“我要把这张照片当成手机壁纸,每次看到都能想起银杏巷的夜晚。”她顿了顿,又说:“明天我想早点起,去看看银杏巷的清晨,听说张婶早上会煮豆浆,我想尝尝。”

“没问题,”林夕笑着说,“明天我叫你一起,咱们去张婶家喝热豆浆,还能看看巷里的晨雾,特别美。”

第二天一早,林夕和晨光准时来到苏曼住的民宿门口。苏曼已经收拾好了,手里拿着笔记本和相机,脸上满是期待。三人一起往张婶家走,此时巷里还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晨雾,老槐树的影子在雾中若隐若现,张婶家的烟囱里冒出了浅白的炊烟,偶尔能听到几声鸡鸣,整个巷子都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

“太美了,”苏曼忍不住感叹,“这种晨雾里的银杏巷,比画里还要好看。”她一边走,一边用相机拍下眼前的景象,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到了张婶家,张婶已经把豆浆煮好了,还做了一些刚出锅的油条。“快坐,快坐,”张婶热情地招呼他们,“豆浆还热着,油条刚炸好,赶紧尝尝。”

苏曼喝了一口热豆浆,又咬了一口油条,满足地说:“这才是清晨该有的味道,比我在城里吃的早餐好吃多了。”

吃过早餐,林夕带着苏曼去了自己的画室。画室里挂满了她的画稿,有银杏巷的四季景色,有巷里邻居的肖像,还有一些没完成的素描。苏曼走到画稿前,仔细地看着每一幅画,时不时停下来,对着画稿上的细节提问。

“这幅画里的孩子,是巷里的豆豆吧?”苏曼指着一幅素描,对林夕说,“我昨天见过他,他还跟我分享了他做的银杏叶书签。”

林夕点点头:“是啊,豆豆特别可爱,每次我写生的时候,他都会在旁边看着,还会给我递画笔。我觉得他的笑容特别有感染力,就把他画进了画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一章夏夜晚风与新客(第2/2页)

苏曼在笔记本上写下:“银杏巷的孩子,是巷里最灵动的风景,他们的笑容里,藏着生活最纯粹的美好。”她抬起头,对林夕说:“我想写一个关于银杏巷孩子的故事,你觉得怎么样?就写他们在巷里的生活,比如春天捡柳枝,夏天追蝴蝶,秋天捡银杏叶,冬天堆雪人。”

“这个想法特别好,”林夕笑着说,“孩子们在巷里的生活特别丰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写。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些素材,比如豆豆去年冬天堆雪人,把雪团的毛线帽戴在雪人头上,结果雪团生气了,一整天都不理他。”

苏曼听了,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故事太可爱了,一定要写进书里。”

接下来的几天,苏曼每天都会在巷里逛,和邻居们聊天,收集写作素材。她会跟着张婶去巷尾的菜园摘菜,听张婶讲种菜的技巧;会坐在李爷爷的院子里,看李爷爷写毛笔字,听李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会在陈老板的杂货店里帮忙,听陈老板讲巷里的趣事;还会和孩子们一起在巷里玩耍,陪他们捡银杏叶、放风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