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他出面转圜,就算不能完全免罪,至少也能大大减轻惩罚,让陛下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蓝玉看着重新燃起希望的众人,心中也是暗暗松了口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6章臣汤和,请辞归养!(第2/2页)
虽然他隐隐觉得,以皇帝的性格,此事未必会如此简单。
但汤和的入宫,无疑是在这令人绝望的僵局中,撕开了一道口子,带来了一线生机。
“既然中山侯已经入宫,”蓝玉缓缓开口,压下了众人的嘈杂。
“那我们……便暂且等一等宫里的消息吧。”
“这自罪的条陈,或许,不必急着写了。”
众人纷纷点头,都觉得理应如此。
……
而御书房内,烛火通明。
堆积如山的奏折被映照得一片昏黄。
朱元璋伏案疾书,朱笔在奏章上划过,发出沙沙的轻响。
时而停顿,眉头微蹙,时而挥毫,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他全身心沉浸其中,仿佛这殿内只有他一人。
而在御台前,中山侯汤和,身着常服,垂手静立,如同一棵沉默的老松。
他是在一炷香之前被宣进来的。
进来后,依礼参拜。
然后,便一直保持着这个姿势,没有发出丝毫声响。
甚至连呼吸,都刻意放得轻缓。
他眼观鼻,鼻观心,目光落在自己靴尖前的那一小块金砖地面上,仿佛能数清上面的纹路。
毛骧早已将汤和求见的消息禀报过。
朱元璋也只是淡淡地说了个“宣”字,便再无下文。
汤和知道,这是陛下有意为之。
这位从小一起光屁股玩泥巴,一起投身红巾军,一起在尸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结拜兄弟。
如今是九五之尊,心思深沉如海!
他在用这种方式,表明一种态度,也在无声地施加着压力!
时间一点点流逝。
只有烛火偶尔的噼啪声,和朱元璋批阅奏章的沙沙声。
汤和的腿脚有些发麻。
但他依旧纹丝不动。
他了解朱元璋,这个时候,任何一点焦躁和不耐烦,都可能引来不必要的猜忌。
终于,朱元璋批完了最后一本奏折,将朱笔轻轻搁在笔山上,发出“嗒”的一声轻响。
这才仿佛刚刚发现殿内还有一个人似的,缓缓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目光落在如同泥塑木雕般的汤和身上。
“等急了吧?坐。”
朱元璋的声音听不出什么情绪,平淡得像是在问“吃了吗?”
“臣,谢陛下。”
汤和这才动了动有些僵硬的身体,恭敬地行了一礼。
然后,走到旁边预备好的锦墩上。
小心翼翼地坐了半个屁股,腰杆依旧挺得笔直。
朱元璋靠在龙椅上,打量着这位老兄弟。
汤和脸上已有了不少皱纹,鬓角也染了霜色。
但那双眼睛,依旧沉稳内敛!
“说吧,这么晚进宫来见咱,是有什么要紧事?”
朱元璋开门见山,似乎不想多绕圈子。
汤和闻言,从怀中取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奏本。
双手高举过顶,声音沉稳而清晰。
“陛下,臣此番前来,是有一事相求!”
“臣……年事已高,近年来常感精力不济,旧伤频发,恐难再为陛下,为朝廷效力。”
“特上此辞呈,恳请陛下恩准,允臣卸去所有官职,归养田园,了此残生。”
“哦?!”
朱元璋的眉梢微微挑动了一下,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惊讶。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地看向汤和。
“辞呈?归养?”
“咱记得,今日朝堂之上,胡惟庸、蓝玉他们闹得鸡飞狗跳,可这名单里,唯独没有你汤和,还有徐达吧?”
“怎么?莫非你汤和手下,也有咱不知道的义子、旧部,在外面胡作非为,犯了王法,让你觉得脸上无光,要学他们一样,来个识人不明,自请其罪?!”
他的话语带着一丝探究,和不易察觉的敲打!
汤和缓缓摇了摇头。
脸上没有任何被质疑的惶恐。
只有一种看透世事的平静。
他没有兜圈子,直接坦言道:“陛下明鉴,臣麾下或有不成器者,但绝无胆敢行此大逆不道,动摇国本之事。”
“臣此番请辞,并非因为部下牵连!”
他顿了顿,目光坦诚地迎向朱元璋:“臣知道,蓝玉、曹震他们,这次做得太过火了。”
“贪墨军饷,纵容下属,甚至……险些危及国本,此乃取死之道!”
“陛下念及当年濠州起兵,血战鄱阳的旧情,已是法外开恩,留了他们性命,只让他们自省其罪。”
汤和的语气带着一丝沉重和了然:“臣亦深知他们的脾性。”
“骄纵惯了,散漫久了,即便陛下让他们自己定罪,恐怕……也难下重手,多半会寻些不痛不痒的由头,企图蒙混过关。”
他抬起头,眼神清澈!
“故而,臣此番前来,并非是为他们求情。”
“臣,是来为他们,也为所有尚存侥幸之心的淮西子弟,做一个表率!”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眼神深邃,看不出喜怒。
汤和将手中的奏本再次往前递了递:“臣,汤和,自愿请辞所有官职,交出所有权柄,归隐林泉,不再过问朝政。”
“此心此意,天地可鉴,绝无虚假。”
“望陛下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