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科达支队由侦察营营长李槐指挥,主要任务是经科科达小径翻越欧文斯坦利山脉,从北边奇袭莫尔兹比守军。
欧文斯坦利山脉环境险恶,到处都是急流、山谷、藤蔓、烂叶、沼泽、丛林,遍布着携带疟原虫和各种病菌的蚊子、蚂蝗、寄生虫、毒蛇,非常不适合人类的活动,部队的必经之路上还有一座名为贝拉米峰的高峰。
历史上科科达小径战役最终以澳军胜利告终,主要原因有二,一个是日军在登陆之初便被澳军发现,让澳军做好准备,而更重要的是因为日军在战役层面上只有这一个主攻方向,科科达小径又太过于狭窄,无法施展兵力,最终因为补给耗尽而惨败。
而这两个问题对于国防军来说都不算什么事,国防军主力部队如今已在莫尔兹比登陆,两万多人从正面展开攻势,即便澳军最终被发现,澳军有心支援,那也无力回天,而如果没有,那么这路奇兵无疑会给澳军一个大大的惊喜。
此外,当地的兵力配置也有利于己方,因为澳军并未有预防反击方面的行动,且空军力量薄弱,所以科科达小镇目前并没有建立野战机场,守备兵力少了许多,且素质低下,几乎都是民兵第53营或巴布亚民兵营那样的草包,而不是民兵第39营那样的硬骨头。
科科达支队比登陆部队的行动要早好几天,在宣战前便已经出发,他们从莱城启程,坐船至东南海岸,随后以小艇为模式,一点一点的蚂蚁搬山式的将1200号人和对应的装备物运了上去,花了将近一天的时间,然后再慢慢的绕过岛上的聚居区,来到欧文斯坦利山脉脚底,尽管直线距离只有52公里,但由于地形恶劣,满布沼泽,他们花的时间要长的多。
科科达小径-图
在山脚下短暂休整之后,8月19号,科科达支队开始登山。
“蛇伤药都收到了吗?”
“药不要乱用,但不够了一定要说!”
“药膏现在就摸身上,护具也都带好了,路上不准随便吃东西,及时检查身上,不舒服就吱声,痒了麻了疼了都要反映,听到了吗?”
“带足干粮,净水片片也得带好,一班人一罐,封装食物绝不允许偷吃,逮着了严惩!”
在一系列的告诫声中,这支小队开始行动起来,所有人戴着斗笠,扛着各色武器向着山里进发。
科科达小径崎岖异常,大队骡马无法通行,大部分的地方都只能依靠人力搬运,任何一点的重量都不能浪费,因此所有人都没有带钢盔。
但袜子、绑腿带物品等都带了多份,还带了支撑七天作战的武器装备和三天的粮食,历史上我军的“铁脚板”可不光是意志和身体素质的结晶,还有着很科学的规划,包括及时更换破损、潮湿的鞋袜、采用多种方法补充营养、每天热水洗脚泡脚等。
而武器装备也都是适合人力搬运的武器,就连无后坐力炮都嫌重,能分解成二三十公斤的80mm迫击炮和105mm火箭炮就是队伍中为数不多的重武器了,无后坐力炮只能带一门,用部队里屈指可数的骡子驮着。
前半段的路还算平坦,但也只是能供人和少量的驼兽通过,大部队是走不了的,稳定的补给需要等到攻克科科达之后,在小镇上建立飞机跑道,用飞机运输。
可以说,如果攻不下科科达,这支部队的行动也就可以宣告失败了。
第二日中午,科科达支队的进入了此行前半段唯一的山林,相比于来时的丘陵和沼泽,这里的植物更加茂密,地形更加崎岖,稍微干燥一点,但要阴暗许多,并不比沼泽和丘陵中好走。
同时,旱蚂蟥、毒蛇、蜘蛛等毒物也密集了起来,蛇伤中毒事件也慢慢密集了起来,短短半天里就有几个人中招。
小路崎岖,只能供两人通过,即便如此,医护兵也必须随时待命,一旦遇到蛇伤情况,就要从随身携带的挎包中找出了蛇伤急救包——里面包括对症药物、止血绷带、吸取器、消毒液等。
一般情况下,中毒之后会先将近心段用止血绷带扎紧,防止蛇毒随血流扩散;
然后用小刀划开伤口,再用吸取器吸取蛇毒毒液,吸取器是一个带半球形的注射器,将它盖在了蛇咬伤创口上后用力拉拽活塞头,可以辅助毒液毒血流出;
最后就是用消毒液和清水冲洗创口,再吃下蛇伤药,特种蛇药是针对新几内亚岛的毒蛇研制的,效果要比其他地方的蛇药更好。
一般来说,如果处置及时,对于青壮年男子来说,威胁较小,但也不是万能的,蛇药的效果与抗毒血清相比还是差了很多的,只能说差不多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