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北方边境从西到东几乎全都被阿尔卑斯山脉遮断,绵延的崇山峻岭让边境防御变得相对容易,意大利修建的阿尔卑斯防线从西部与法国边境一直延伸到东部与南斯拉夫边境。
意大利人自从二十年代末开始筹备防线施工,计划修建2230个工事与碉堡,然而因为自身工业产能有限,所需的钢材与水泥都有部分依赖进口,进度缓慢,纵然在英国支援后有所加速,直至如今也才完工了1800个。
作为列强吊车尾的意大利,其阿尔卑斯防线比较朴素,自动化与电气化程度很低,主要包括半永久工事、反坦克锥、钢筋混凝土碉堡、半入地火炮掩体等等,从而对山间小径实施严密封锁。
武器装备方面也较差,意大利的新式火炮产能比日本还糟糕,大量的老旧火炮被布置在堡垒中,多少还是影响了作战能力。
但至少说现在意大利也算是有重兵把守,意军有6个满员步兵师和12个不满员步兵师在防线上,米兰平原则有白羊座、半人马座和刀斧手三支装甲师、三个摩托化步兵师以及11个不满员步兵师,但实际上能起作用的仅有12个师,其他的都只能算是凑数。
外国援军方面,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第2集团军,下辖7个步兵师和2个步兵旅,水平一半,英国的第15军,下辖印度、南非和加南大步兵师各一支,同时英美各驻扎有一支航空队,再加上意大利自家的空军,德国人想要从空中突防的难度不小。
但战场终究是在地面上的,具体如何,尤未可知。
不过,这些事情都跟考察团的众人没关系,从心底出发,他们当然是希望德国这一轮进攻折戟沉沙,最好在西班牙也完蛋,帝国主义的高层与红色政权有着最根本的矛盾,这不以国际形势为转移,后者影响的只是事,跟自己每关的事,自然是越倒霉越好,盼着人好的不是帝国主义。
在归国途中,众人又来到了巴库,这座石油城依然没有什么起色,一打听方才知道,英军在上周投入最新的兰开斯特轰炸机,美军亦在前两天投入了最新的B-24轰炸机,对巴库又进行了一轮打击。
甚至于,由于空域不安全,众人还在巴库滞留了一段时间,幸运的是,众人也亲眼目睹了上百门大口径高射炮一齐开火的场景,蓝天白云完全被黑灰色烟团所充斥,落下的炸弹如雨点一般密集,不断有起火的轰炸机拖着黑烟向下坠去。
在场的空军代表立即对德国人发出请求,希望获得一些轰炸机的遗骸,并探讨一下防空经验。
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与普通轰炸不是一个概念的,中国也没有经验,万一美国人要在澳洲布置战略轰炸机轰炸南洋油田,那可就麻烦了,这一堆轻质原油可是一点就着,而看着巴库的惨状,空军对于油田防空的乐观程度又下调了一个指标。
而德国人已经在这儿挨了半年的炸了,经验不可谓不丰富,尤其是德军新投入的128mm重型高射炮,看着实在是帅气,很难不让人关注。
最终,经过协商,空军留下来了两名考察员,观摩英美轰炸和德军防空作战的情况。
而在使团成员们陆续回国后,一些紧要的工作已经开始落实,首先即是对法国人的多腔磁控管进行测试,事实证明其样品的完成度已经相当不错了,接下来就是看落到实用阶段的成果。
至于其他方面,则需要一段时间来对接,尤其是在如今交通尚不顺畅的情况下俄国境内的铁路如今被众多零散的势力切割的七零八落——
就以西伯利亚大铁路为例,从莫斯科到下诺夫哥罗德都在红军的完全掌控之中;而以喀山为核心的西至切博克萨雷、东至伊热夫斯克的路段则被红军和白军猛烈的争夺着,这半年里喀山又两度易手,让这座古城饱受摧残;最后过了伊热夫斯克的乌拉尔—西伯利亚段则都在叶卡捷琳堡的东方军阀手中,最后一个主要城市则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而俄联邦的远东重镇伊尔库茨克则在中俄共管之下。
至于东欧的铁路网的情况就更加复杂了,其中不乏有大小军阀吃拿卡要。
这些工作都交给了中枢去处理,现在,无论是武器研发、战术军制、作战战略,左念微只看纲要,不看别的。
而此时,他现在正在南下的火车上,视察武器装备的生产情况。
可以说,自开战以来,这近一年中,技术上的进步也仍可算迅速,冶金工业、能源动力工业、精密机械制造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进展,三十年代前半个阶段积累的技术正在逐步转化为实际。
沿着京浦铁路一路南下,第一站即是东部最重要的工业重镇——徐州,从钢铁机械到大炮坦克,凡是地上跑的,这座煤钢重镇一应俱全。
铬镍钼轧制合金钢试产成功、1720mm加工机床仿制成功、50mm轧制硅锰镍装甲钢产线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