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以机枪和迫击炮为主的暗堡很快便被已经上岸的部队发现,失去了纵深的支援,他们的火力大幅下降。
很快,已经收拢为连级的登陆部队开始以加强班或者半排的模式散开,向目标点靠近,然后卧倒在地向最近的弹坑或掩体匍匐过去。
这种不连贯的机枪堡垒打击起来难度不大,核心即是使用轻型迫击炮和无后坐力炮进行短距离攻击。
就在国防军挨个敲掉机枪暗堡时,一批两栖坦克开始上岸,后面的部队开始依托两栖坦克进行推进,但天上的烟幕迟迟没有散去,皮薄馅大的两栖坦克显然不适合在这种环境下行动,装上钢芯的步机弹都能击穿它。
约一个小时后,烟幕逐渐散去,一个排的中型坦克也被送上了岸,尽管后面还有四个排,但岸上的陆战旅官兵们显然不打算等下去了。
他们以班为单位,八个班的步兵与一个排的中型坦克组成两个前进群,而其他部队则以爆破手为核心,在矛头后方锥形突进。
随着向纵深继续推进,澳军的反坦克炮开始出击,还有美军支援的12.7mm重机枪也开始向装甲目标射击,老干妈对付两栖坦克是一把好手,但对上中型坦克就无能为力了。
这样的登陆作战是残酷而无聊的,双方在滩头僵持了足足两个小时,澳军部署于此的QF2磅反坦克炮几乎全军覆没,国防军则损失了相当一部分的两栖坦克,而中型坦克则主要是被地雷炸断了履带,最终被迫停下。
等到临近下午,陆战四旅第一团已有两个营部署完毕,官兵、车辆、火炮都已经登陆,虽然时不时有炮弹落在滩头,但这儿秩序井然——有人引导车辆通行、有人指挥物资卸货、有人组织伤员急救。
下午四点,第2营开始强渡巴伦河,打算赶在天黑以前一举攻占南岸的机场——尽管那里已经被炮火完全摧毁。
这条河并不算窄,不是那么好过去的,澳军自然也懂得半渡而击的道理,在此期间对渡河的国防军展开了猛烈的炮击,并派出了好几个连级的步兵分队实施反击。
但此时陆战旅的火炮已经部署完毕,稳固下来的滩头阵地就像是一个钉子,死死的钉在岸上,猛烈的炮火开始从探头发出,很快便压制住了敌人。
“准备发射水侦。”
一条讯息从“清风”号两栖指挥舰中传出,随后一旁的战列巡洋舰便弹射了一架水上飞机,飞向纵深,探查敌人的炮火。
战争是一团迷雾,唯有高效的侦察和分析能力才能破除这块迷障。
随着情报越来越清晰,炮火打击的目标也越来越精确,逐渐在巴伦河南岸约1.5公里的位置上形成一条阻隔带。
滩头阵地的压力陡然缩减,四营的官兵们开始迅速整队,大约十五分钟后,部队继续往前推进。
围绕着机场展开的阵地被破坏的最为严重,即便是一部分永久性工事也被掀了个底朝天,加之地形平坦,进攻本身的难度不大。
但由于驻守兵力较多,二营在天黑前和天黑后发动的攻击均被打了回来,盟军显然清楚国防军对于渗透夜袭颇有心得,因而也做出了大量的应对措施,澳军的探照灯连反应迅速,很快便利用塔台的残骸占据了高点,同时照明弹排也准备充分。
另一边,在南方的洛林湾登陆的二营面对的情况更为糟糕,相比于总体顺利的第一团,一直到当天傍晚,第二团尚未完全登陆,只送上去了一个营的步兵,重武器还落在后头,只能依靠轻武器组织抵抗。
随着天色渐晚,澳军也开始组织一些小规模部队进行突袭,尽管第10师的战术风格不如第9师那样灵动,但基本的战斗素养还是相当不错的,在整个英美盟军重也算是数一数二。
二营的主战场是在巴伦河南岸,尽管由于支援不足的问题,而显得多少有些局促,但大部毕竟已经登陆,河北岸的阵地依然是稳如泰山,利用两栖坦克河浮筒,第一团向南岸缓慢但并不停顿的输送轻步兵力量,不断巩固着河岸边的阵地。
次日,陆战四旅一团剩余部队、旅属炮兵团和机动六师第二团的两个步兵营成功登陆,纠集足够的兵力之后,北方面接着向机场方向前进。
截至12月4日中午,北方负责守卫机场的两个澳军步兵营已经被彻底击溃,随后双方在凯恩斯港区展开了激烈交火。
澳军对于港口的关注非同小可,在开战后的第一时间破坏了港口,确保敌人在至少一个月的时间里无法使用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