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人类生理规律,夜晚一般是正常休眠的时间。
如果夜晚户外长时间活动,使人对自然界的适应性发生紊乱,正常的生物钟遭到破坏,往往上半夜精神过于紧张、集中,下半夜则出现精神疲劳和精力分散,导致行为失误和昏昏欲睡等不适。
中国古代兵法大多把黎明前天色忽然间转暗的那一段时间作为夜袭劫营的最好时机,国防军的计策也不出其外。
夜袭,就是要抓住了敌方士兵经过一夜紧张值守,精神和体力已经疲惫到极限的有利时机,迅速出动冲击敌营,杀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此刻,校园内的美军屏息凝神,紧张地注视着校外无尽的黑暗,知道敌人绝不会等到天亮,但这样注定是无用的。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失,困意逐渐爬上心头,当然,失眠也不缺席,大部分人都处于困与不困的叠加态。
校外,国防军陆战队的精锐突击分队已经就位,他们采用更适应夜暗和复杂建筑的渗透与清剿战术。
士兵们脸上涂抹着深色油彩,所有可能反光或发出声响的装备都被牢牢固定,头上的钢盔也罩上了纱布。
尖刀队分成数个四人或五人小组,利用废墟和弹坑的阴影,悄无声息地接近校园。
夜战,即是一静一动,渗透时要悄无声息,而动起来则就要如雷霆一般,以优势兵力在夜间突破敌人防御,楔入到敌人纵深断其退路,动摇其布势,快速完成战术分割包围、各个歼敌。
一支小队从西北角被坦克撞开的缺口潜入,脚下是碎砖烂瓦和玻璃碴,每一步都必须极其小心。
领头的班长不断用手势示意身后的队友停止、前进、注意方位。
前方,一个用沙包和课桌垒成的美军机枪工事轮廓隐约可见,一挺M1917重机枪的枪管从射击孔中探出,两名美军哨兵蜷缩在工事后,似乎因为寒冷和疲惫有些精神萎靡。
班长向后打出“发现敌人,两名,静止”的手势,身后两名队员立刻悄无声息地拔出带有血槽的格斗匕首,如同猎豹般匍匐靠近。
距离只剩五米……三米……
突然,一名美军哨兵似乎听到了极其细微的摩擦声,下意识地转头。
“噗!”
几乎是同时,安装了消音器的手枪发出了沉闷的射击声,子弹精准地没入那名哨兵的眉心。
另一名美军惊骇地刚要张嘴,就被从侧面猛扑上来的陆战队员用匕首捂嘴割喉,只能发出几声“嗬嗬”的漏气声,随即瘫软下去。
整个过程几乎没发出任何响动,工事里的机枪手还在打盹,就被同样的方式解决,缺口处的威胁被无声拔除。
“好,准备进去......”
随着缺口打开,一个连的陆战队官兵开始进入校园。
一支小队从一楼的破窗进入了教学楼,走廊里一片漆黑,弥漫着灰尘和血腥味。
一间化学实验室的门虚掩着,班长轻轻推开门,手电筒光束快速扫过室内——烧杯、试管破碎一地,实验台东倒西歪。
“安全……”
话音未落,“砰!”一声枪响从角落的铁柜后传来,子弹擦着队长的头盔飞过,打在门框上溅起火花。
“开火!”小队成员手里的自动步枪立刻向枪焰闪现的方向猛烈扫射,子弹打得铁柜叮当作响,玻璃器皿纷纷爆裂。
短暂交火后,角落没了声息,一名队员小心上前,发现一名美军士兵倒在柜子后,身中数弹,手里还握着一把M1卡宾枪。
.30卡宾弹打在三六式头盔上只能留下一个痕迹,若不然还没有那么简单。
“交火了,快快快,都动起来!”
战斗的声响不可避免地惊动了整个校园的美军,一些部署在楼顶的美军开始从高处向下盲目投掷手榴弹,或者依据声音和模糊的身影进行射击。
“手榴弹!”惊呼声中,一枚MkII手雷从三楼楼梯井滚落下来。
“轰!”爆炸的气浪和破片在狭窄空间内肆虐。
大部分手榴弹都白白的落在了空地上,剩下的有的杀伤了敌人,有的则掉进了自家阵地里。
战斗已经打响,自然也就不需要畏首畏尾了,一队陆战队员从楼下快速插入操场,在教学楼与礼堂之间快速移动,绕过了这座建筑物。
而在楼梯道内,爆炸和枪声不间断的响起,相比于酒店,学校这里要更宽敞一点,交火的痕迹在夜间尤为明显。
在二楼的一条走廊里,渗透的国防军小组与一支正在换防的美军巡逻队迎面撞上,距离太近,开枪都可能误伤自己人。
于是,在短暂的惊愕后,双方立刻爆发了肉搏战,刺刀、枪托、工兵铲、拳头、牙齿都成了武器。
黑暗中只听到沉重的喘息声、肉体的撞击声、刀刃入肉的闷响、以及濒死的惨哼。
一名国防军士兵用冲锋枪枪托狠狠砸碎了一个美军的下巴,随即又被另一个美军从侧面用刺刀捅穿了大腿,另一名队员则用手枪几乎顶着一个美军的胸口连开三枪……
相比之下,进攻礼堂的部队就要更干脆些,面对依托坚固房间顽抗的美军,国防军再次祭出了火焰喷射器和火箭筒。
对着窗口,爆破手扣动了三九式火箭筒的扳机,随后爆炸在礼堂的墙上猛然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