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清晨,同样的阵地上,炮手们怀着紧张、兴奋而又带着一丝侥幸的心理,再次将炮弹推入炮膛。
他们向上帝祈祷,希望敌人的反击不会那么快到来,希望能用这最后一轮猛烈的炮火彻底瘫痪利胡埃机场。
火炮再次发出怒吼,炮弹呼啸着飞向十公里外的目标。
此时,在稍远处,第84炮兵营内,众人对于第34炮兵营的攻击感到了意外。
“长官,我们是否需要......”
“我们......不,遵照毕罗格长官的命令,我们需要撤离了。”巴特彻中校在犹豫之后,还是决定再来一段,“给维特阁下发报。我们现在进行最后一轮急促射,然后立即撤离。”
一轮急促射花不了多少时间,巴特彻对于己方情况十分了解,不同于M2型105mm榴弹炮,本部装备的老式155mm榴弹炮更容易隐蔽,问题不大。
利胡埃机场再次遭受炮击,硝烟弥漫,但此时国防军已经做好了反击的打算。
“准备.....放!”
随着航空引导员挥下小旗子,一架水上飞机从弹射器上起飞,迅速飞向天空。
借着尚未散去的晨雾,水侦飞行员拿着划定的坐标范围,迅速接近目标。
在昨天夜里,海岸观测所、无线电侦测站和前沿观察哨通宵合作。
海军将精密的光学测距仪和声波定位仪搬到了岸边,已经将美军两个野战炮兵营的发射阵地区域大致框定,误差缩小到了两公里范围内。
无线电侦测站则捕捉并定位了美军炮兵指挥所的无线电信号,进一步交叉验证了目标方位。
而由陆战队派出的精锐观测组,则渗透至更靠近山脉的位置,冒着巨大风险,用高倍望远镜死死盯住远处山麓那一片区域,等待着火炮射击的动静再次闪现。
“目标确认!方位幺三两,距离幺三洞洞,至少一个连。”
观测员对着目标点,快速记录下坐标参数,并迅速汇报,几乎在美军炮弹落下的同时,信息已被传回后方。
驶入离岸约7公里海面上的第一编队战列舰,终于等来了复仇的时刻。
宁庆光亲自登上舰桥,指挥炮击:
“观目距离二五七零零,高程二六四,敌隐蔽炮位,前主炮,高爆弹,校射,一发,预备!”
“收到!”
随着宁庆光下令,更细致的观测数据开始向火控室传输。
“黑龙江”号战列舰的火控室中,插线、齿轮和开关被参谋和计算兵们拨的飞起,各项数据或自动或手动的输入计算机。
改三七式火控台混成了电子计算机和机电计算机,相较于传统的机电计算机和机械计算机,其能够更快速的完成射击诸元的计算。
电子计算机和光学观瞄设备是国防军的两把利器,光学设备和雷达设备是战列舰的两双眼睛,简单来说,光学让你效力射打得更准,雷达则让你更快进入效力射,并且在实际上延长有效射程。
计算机则是火控台的核心,负责解算数据,可以说计算能力就是火控台的生命,改三七式的混成计算机还是技术妥协,而正在研发和试验中的四〇式则已经完全将电子计算机搬上去了。
但国防军火控系统的主要缺点还是自动化程度并不高,许多设备仍不能整合进系统中,现在在用的改三七式火控台仍需人工输入16种数据。
雷达也是硬伤,为了弥补雷达性能的不足,国防军还采取了双雷达联动的方式提高精度,但这本身只是落后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运行过程中有多次次机械—人工数据转换,精度本身就有限,误差更是在所难免。
而且,雷达功率上的差距也存在,远距离探测结果远不如皇家海军精准。
总的来说,三七式火控系统的整体性能略优于日本的98式火控,自然也更优于英美等国,但相较于英美等国在战争中应用的火控系统,还是差距不小的。
而本着扬长避短的策略,海军在这方面的研究重点是垂直稳定仪以及将陀螺仪等相关系统接入火控台,以期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的计算优势,实现变航向炮击。
简单来说就是,边扭边打。
当然,老战列舰先天不足,就甭指望这个了,真有了也不一定会改装。.